【诺贝尔2009】诺贝尔文学奖的新女王赫塔·米勒“我是在书桌前,不是在鞋店里”

米勒生下来便是个异乡人。对于罗马尼亚人来说,米勒不是流亡德国的作家,她是回到了她的母国。而对于德国人来说,米勒是罗马尼亚人,尽管她已经在德国生活了超过20年,尽管她的母语是德语。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朱怡

“我是在书桌前,不是在鞋店里。”米勒说,创作和卖鞋子不一样,要倾听内心的召唤,不能一味追逐时尚。她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召唤是,回到心灵受创的地方。

尽管10月8日赫塔·米勒(Herta Müler)“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直率描绘了被放逐者的景观”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10月12日,在法兰克福书展开幕的前一天,今年的德国图书奖还是给了女作家和诗人凯瑟琳·施密特(Kathrin Schmidt)和她的《你不死》。在诺奖之前,米勒女士也已进入德国图书奖最后一轮角逐,但落选了。

德国批评界对米勒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反应是一开始都承认没有料到米勒会得奖,有的批评家甚至称,惊讶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但转眼间又说,米勒获奖是实至名归,理所应当。德语媒体的相关评论,谈政治内涵的多,谈艺术成就的少。最有趣的是德国“文学批评教皇”拉尼茨基的点评:“我不想谈那个赫塔·米勒。再见!”

德国政界自然更会把文学与政治挂钩。总理默克尔称米勒“缘于极权、压迫、恐惧的生活经历的伟大文学,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而米勒的获奖正值柏林墙倒塌20年,默克尔说她高兴地看到,“米勒在德国找到了故乡”。

德国总统科勒说,“为了抗拒遗忘而写作,提醒人们认识到自由的价值。在东欧剧变二十年后的今天,米勒的获奖具有特殊的意义。”

从出生就是异乡人

“米勒身形娇小,神情坚毅。”曾经留学慕尼黑的学者胡蔚谈到她对米勒的印象,“我总觉得她身上透露出强烈的不安和焦虑,这在保尔·策兰,在卡夫卡身上都可以感觉到,他们都是出生于东欧德语地区的犹太人。而他们对于语言和文化的敏感把握,亦得益于这种漂泊无根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体验。”

赫塔·米勒的文学世界离不开她出生的罗马尼亚南部德裔聚居地尼茨基多夫小镇。米勒认为自己是巴纳特人,从未在公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