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时刻】“中国官员一天睡3小时”

中国最大规模的气候谈判代表团在哥本哈根各个场次开展谈判。这是一场对智慧、谈判技巧与身体极限双重考验的谈判。南方周末记者走进中国代表团,为您还原这些官员、专家在哥本哈根的日子

责任编辑:曹海东 朱红军 实习生 郭海燕

直击中国代表团:“这是最艰难的一次谈判”

两周内,中国最大规模的气候谈判代表团在哥本哈根各个场次开展谈判。这是一场对智慧、谈判技巧与身体极限双重考验的谈判。南方周末记者走进中国代表团,为您还原这些官员、专家在哥本哈根的日子

墙外路人漫不经心,墙内政要胆战心惊,贝拉中心内外两重天地。 图/CFP

车轮大战

12月15日,贝拉中心C1厅,一场有关“适应基金报告”的联络小组会议刚刚结束,中国谈判代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CDM项目管理中心主任杨宏伟走了出来,双眼布满了红血丝,显然,昨晚又没睡够。

他径直走到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际政策与谈判处处长李高面前,有些犯难地说,“就这么一拨人,两边都得去,哪边漏了都不行,可怎么办?”

令杨宏伟犯难的是谈判进入冲刺阶段,新增加的谈判组设置,让并不庞大的中国代表团有些“分身乏术”。“你先去参加案文起草,留一个人盯着大会屏幕,了解会议地点和时间。”李高低头想了想,迅速做了分工,“到了部长级会议,如果有人提新的问题,还是要把我们的立场重申一遍”。

“口气不需要那么强硬,也不需要针锋相对,不用批评别人。”已经参加了多年气候变化谈判的官员深谙谈判之道。

对于此次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大会,中国政府派出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阵容——逾百人的代表团,包括来自发改委、外交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