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而是不信 中国传统节日的尴尬

在端午节的细节中,甚至粽子在历史上一开始也不是在端午吃。唐朝端午放七天假,吃粽子是在夏至,端午把夏至吞并了以后,才在端午节吃粽子。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常仙鹤 徐清清 赵大伟

民间信仰本身在变化,大家不会相信干了坏事会被雷劈。——葛剑雄

悼屈原还是送瘟神?

“1941年抗战之际,部分诗人出于时局需要,鼓动重庆国民政府‘移风易俗’,把端午节更名为爱国的‘诗人节’。政治大员、文人学士热热闹闹过了几年,到1948年就不了了之。”北京大学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在“屈原与时代精神”研讨会上说。

6月7日,在中华文化促进会和武汉东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举办的这个研讨会上,专家们为要不要把“屈原”、“端午节”、“爱国主义”这三者联系在一起,发生了争论。

首先是“屈原”和“端午”孰先孰后的源流问题,这个学术上已有定论。

国家博物馆宋兆麟研究员提供的端午节早于屈原的考古学佐证是:广西左江春秋到东汉时代的岩画,有划龙舟活动的画面,湖南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铜钺上也有龙舟图。

在端午节的细节中,甚至粽子在历史上一开始也不是在端午吃。唐朝端午放七天假,吃粽子是在夏至,端午把夏至吞并了以后,才在端午节吃粽子。

其实,传统的端午节,也不只是现在我们看到吃粽子和龙舟竞渡,它的主要内容一直是“辟邪”,这在科学层面就是防病治病。采集百药,悬挂艾草、菖蒲,用艾草水沐浴,身上挂香囊,额头用雄黄酒写“王”字,这些过去在农村很常见的所谓“辟邪”习俗,都跟卫生有关。至于端午节送瘟神,则是用法术来解决卫生问题。

“这就难怪民众的端午节总是招致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和改造了。知识分子对端午节的意义阐释一直与民众存在分裂。”陈连山说,学者们一边公认端午节的起源和本质与屈原无关,一边却又执著地坚持后起的屈原传说是端午节至关重要的部分,理由是“屈原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爱国主义思想”,屈原正在成为端午节的“准信仰”。

接下来是端午节与屈原的“理论联系”了。

“端午节本是南方传统生活习俗,它的历史远在屈子生活年代之前,是农业社会青黄交接之时的一次生活盛宴,由于屈子投江正值端午,所以传统民间习俗又被赋予了历史人文内涵。似乎民众的节日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它的宏大叙事或社会影响力。”中国艺术研究院吴祚来对这个后来“嫁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