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民谣超越摇滚

台下是穿长裙的姑娘、Tee上印着“靠谱”的青年、头戴棒球帽的中年男人、满头小辫的民谣爱好者;台上,云南原生态的山人乐队唱着《跺脚歌》和《三十年》,花花绿绿的彝族弦子与五光十色的灯光效果迷了眼,多冷的空调也降不下人们的热情。闭上双目,你会误以为到了丽江。

7月23日晚上,广州雕塑公园TU凸空间内,“榕树下·民谣在路上”演唱会开锣,现场集结了周云蓬、张浅潜、川子、马条、山人乐队等国内民谣界腕级人物,偌大的空间座无虚席,工作人员还在不断加椅子,有人索性坐在窗台上,甚至站着。一路走来,演唱会票房火爆,似乎重新刮起了16年前的校园民谣旋风。

“十三月唱片”的CEO卢中强直言,民谣的复兴跟摇滚的无能有直接关系:“魔岩三杰之后,内地的摇滚乐在整体衰退,这就给了民谣空间,现在民谣这块的创作力量要远远大于摇滚。”

华语乐坛和唱片业的持续低迷,让低调朴素的民谣音乐异军突起,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民谣歌手的胜利,也让唱片公司欣喜。中国有那么多民族,“民族味”能够做足;而宗教、爱情、战争、工作、饮酒、舞蹈、作乐、祭典,叙事、叙物、叙史、叙人等主题,为民谣提供了许多素材。民谣是中国流行音乐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它蕴含着音乐人的独立品格和人文精神。

我左边的姑娘望着台上的张浅潜,若有所思地突然说,“张浅潜老了。”不变的是细碎、执着、撕裂感的音乐,一如既往的果断、坚决、敏感、狂野。川子的《我要活着回家》唱哭了我右边的青年。唱到《今生缘》时,场下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朋友啊,让我们一起牢牢铭记呀,别在乎那一些忧和伤。”令人感动得一塌糊涂。活得像首诗的马条沧桑依旧,一首歌一段故事。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周云蓬没唱《中国孩子》,低沉的嗓音吟唱出悠扬婉转的《九月》,含着几分悲壮。这一晚的歌确实太美了,每次换人上台,观众都一再高喊“Encore”,舍不得他们下台。

在流行歌曲流水线操作的今天,民谣特有的清新淳朴更能让人放松神经,更有个性,歌词也更有味道。民谣,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生活的态度与在路上的状态,贴近生活,回归本质。国内近几年的民谣作品,无一不指向社会现实。“只描述不批斗,戏谑甚至嘲弄,疼痛但不绝望”。卢中强认为,正因为新民谣拥有这样一种温和的批判力,所以能在剧变的社会中崛起。

广东站巡演结束后,“榕树下”网站总编辑王小山在微博上写道:“有朋友问,榕树下民谣在路上会不会有唱片,我想起了我的朋友老六有次跟裴艳玲老师吃饭,也问裴老师差不多一句话,裴老师说(大意):听到的就听到了,听不到再也没有了。我们的演出跟裴老师的不同,但永远是,现场最好。”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