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 天人之战

先是森林,再是水利,最后是矿产,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掠夺就像嚼甘蔗一样,一节一节地把舟曲嚼干。原本孕育过茂密森林的泥土在暴雨的冲刷下,成了夺命泥浆,冲垮县城人口最密集的村庄和街道。

责任编辑:曹筠武 李楠 梁伟驰

■先是森林,再是水利,最后是矿产,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掠夺就像嚼甘蔗一样,一节一节地把舟曲嚼干。

■由于后续资金不足,舟曲泥石流防治工程未能完成。重点预警地三眼村的排导工程一直没有实施。而淹没县城的泥石流正是从这里倾泻而下。

舟曲县城,烈日当头的中午,这是这个县城被泥石流摧毁后的第三天。暴雨停歇后连续两天的暴晒,使淤泥开始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气味。听不到挖掘机的轰鸣声,解放军官兵人手一把铁锹挖,在数米之深的淤泥上拼命挖掘,淤泥下,是上千名没顶的失踪者。

8月7日晚上11点,两百多万立方米的泥石流,沿着舟曲县北山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直流而下,越过十几道拦渣坝后,一路在黑夜里咆哮了40分钟,最终戛然而止于瓦厂村附近的白龙江。

新华社报道称,截至8月10日17时,泥石流导致702人死亡,1042人失踪,42人重伤。

据新华社报道,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出明确指示:要求甘肃省和有关部门当前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救人,组织群众避险,确保群众生命。

8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抵达舟曲部署救灾。9日,温家宝临时改变返京计划,再次深入很可能发生二次灾害的重灾区指挥救援。温家宝在受灾现场数度向废墟下的被困群众高声喊话:“老乡,要坚持,子弟兵正在救你们。”

8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当前舟曲县灾害抢险救援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强调,目前仍处于主汛期,各地区、各部门要毫不松懈地继续抓好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绵延5公里长的泥石流一眼看不到尽头,沿着淤泥缓慢而上,如果不是矗立其间的几块巨石,很难想象就在脚下,许多村庄曾存在过这个世界。

越往上走,大灾难的痕迹就越来越淡,灰白的泥石流与群山的颜色融为一体,直到在三眼峪沟入口处,一小段残存的拦渣坝才在淤泥中隐现。

这条3米宽、50米长的拦渣坝本是阻挡泥石流的最后一道防线,刚刚新建不久,却被汹涌的泥石流撕开了一个40米长的豁口。

未完工的拦渣坝

由于后续资金不足,三眼村防治工程1999年一期完工时,只修建了10座拦渣坝,而排导工程一直未能实施。而8月7日的泥石流正是从这里倾泻而下。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四大泥石流灾害频发地之一,作为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只有2.2平方公里的县城装下了4.5万人,一旦发生泥石流,将是毁灭性的灾难,而位于舟曲北部的三眼峪沟一直是悬在舟曲头顶的一颗定时炸弹。

舟曲人上一次关于三眼峪沟最惨痛的记忆还停留在1992年。公开资料显示,当时倒塌房屋344间,死伤87人,政府吸取教训,开始了拦渣坝工程规划。

1996年,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人员获邀参与调研,他们在后来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了治理建议:在大峪沟和小峪沟中共修建拦渣坝13道,停淤场一个,排导沟1.2公里,防冲槛24道,整个工程总投资929.59万元,计划3年时间完成。

但由于后续资金不足,1999年一期工程完工时,只修建了10道拦渣坝,大峪沟和小峪沟一边7道,一边3道,而排导工程一直未能实施,这埋下了第一颗隐患的种子。

曾参与工程建设的三眼村村支书冯虎林记得,当时方案中还写明,其中3道堤坝最初设计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因为没钱,只好改成石块混凝土。“每道坝以10万元的价格承包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