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影响手机辐射危害研究

手机辐射是否对人体有害,研究历经近20年仍众说纷纭。除了科研水平的限制,通信行业、政府、研究机构之间的利益纠葛更是结论难产的原因。

责任编辑:米罗 实习生 周冠诚

手机辐射是否对人体有害,研究历经近20年仍众说纷纭。除了科研水平的限制,通信行业、政府、研究机构之间的利益纠葛更是结论难产的原因。

2009年5月18日,为期五天的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在福州开幕。一家移动通讯运营商在展区设置手机辐射测试点。 (郑帅/CFP/图)

YouTube流传着这样的视频:几个人将他们的手机围成一个圈,中央放上几颗玉米粒,手机铃声响起之后,玉米粒开始膨胀,在桌子上蹦来跳去,最后爆成了“玉米花”——这暗示手机辐射已经达到微波炉程度。

这段视频后来被证明只是一场恶作剧:是一家专门销售手机耳机和其他防辐射产品的Cardo公司制作并上传到网络上的,传播恐惧只是它们的一个营销手段。

恶作剧背后,是已经对立了十余年的两个阵营:关于手机辐射的危害——“证有方”和“证无方”。两大阵营基本是各说各话,他们的观点,也被指为自身的利益辩护。

始于“高度疑似致癌病例”的研究

伴随着争论,一系列疑似手机致癌的病例在全世界出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安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00年底,他们医院发现了中国第一个高度疑似手机致癌的病例。病人高频率使用模拟手机(大哥大)达8年,因是左手持机接听电话,而诱发左侧大脑大范围脑胶质细胞瘤,最终因治疗时机较晚而去世。

国外对手机辐射危害的最早研究起源于一个悲伤故事。1988年,美国妇女苏珊在使用手机7个月后,得了脑瘤,并且形状和位置与其使用的手机天线一致。

苏珊认为自己的脑癌是由手机辐射引起,因此,1992年4月,她将手机制造商、运营商、零售商一并告上法庭。一个月后,苏珊死于脑癌,事件停留在案前文书准备工作。苏珊的故事立刻引起全美性的手机恐慌,大通信公司的股票骤跌,手机订货者纷纷取消合同并退货。

最后,苏珊的案子因“切实可靠的科学证据不足”被驳回。

早在1994年,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华裔科学家H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F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