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农民的还给农民——成都城乡统筹改革7年逻辑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革,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成都7年的改革实验至少在第一个问题上给出了答案。

责任编辑:吴立波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罗琼 杜蕾

编者按:一场被媒体誉为“最彻底”的户籍改革,发生在并不是最有钱的城市——成都。

改革设计的方案是,农民可以自由进城,并不需要以放弃土地——包括承包地与宅基地——为代价。而城里人,也可选择自由下乡。

为什么成都能做这样一个被认为需要极大投入的改革?

成都的说法是,“没花多少钱”。因为并非是在一夜之间要填平城乡之间的鸿沟,而是一场持续投入了7年的统筹改革。

投入的钱从何而来?

诀 窍在土地。这个土地并非“补政府”,即用来帮助政府支付改革的成本,而是“补农民”,帮助农民增强选择的底气。当政府创造了条件,让农民集中居住所腾出 来的宅基地可以入市交易,也就是让农民最值钱的财产能够自由变现,农民就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与实现的可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卖地进城。

土地改革能支撑户籍改革的关键,在于当地政府对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大胆突破,让以往必须通过征地才能入市的农地直接入市。

但幸运的政策即将到期,成都土地产权改革如何走向,令万千想从土地掘金的人密切关注。

而对政府来说,这样一场改革意味着拿刀砍自己的脚——若农地能自由入市,则政府这个土地的独家供应商将遭遇无数农民对手,靠征地-卖地来实现的土地财政将无处可依。

本期“成都户改”专题,将从本次户改政策如何出台、成都如何以土地改革支撑户籍改革、政府如何自戒土地财政之瘾等方面,全面记录这场大变化。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革,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成都7年的改革实验至少在第一个问题上给出了答案。

起源:一把手亲自抓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检验干部、使用干部、提拔干部。

“一个地方政府,能把一件事做七年,它一定是做对了什么。”吴建瓴,成都大学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说到此时眼睛发亮。

早在2003年,成都就把统筹城乡作为整个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F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