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县村庄的打工变迁史

一个省级贫困县的打工村,在过去的5年如何变成既消化本村人又吸纳外来劳动力的用工大村的?这就是苏北东风村的故事。

责任编辑:吴立波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一个省级贫困县的打工村,在过去的5年如何变成既消化本村人又吸纳外来劳动力的用工大村的?这就是苏北东风村的故事。

2011年2月底,“年气”已无,省级贫困县苏北睢宁沙集镇东风村的二百多家小家具厂的门口、木料堆、墙上,四处挂着招工的牌子,但多数厂总有三五个工人怎么也招不满。

10年前,睢宁是各项指标全省排名最后的省级贫困县,直到五年前,县领导还在动员和组织民工外出打工,既不靠县城甚至也不靠镇子的东风村,2600劳动力中的一半离开故土外出苏南等地打工。

但现在,除了在外安家落户发了财的不愿回来外,东风村几乎完全消化了本村的劳动力之外,还吸引了几百外来工人在本地就业。

这个当初非常纯粹的农业村庄的巨大变化,源于一场不经意的创业。

(王小乔/图)

回乡创业、打工的“沙集模式”

5年前,当睢宁县外出务工人员达到30万的顶峰的时候,东风村的孙寒、夏凯、陈磊三个好朋友,偶然发现网上销售低门槛的好处,便雇了几个木工,开始做简易拼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