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我宣布我是一个“小清新”

当“小清新”队伍不断壮大,当棉布裙、海魂衫、帆布鞋成为流行,问题还是出现了:“小清新”本是以一种回避商业社会的“小众”姿态出现,却被商业社会“收编”,制造了新的大众消费。

责任编辑:姜弘 陈军吉 实习生 蒋潇

岁月静好、45度天空、白色棉裙、帆布鞋、LOMO相机、脚丫特写、陈绮贞、岩井俊二……等于“小清新”?

一年前的一晚,值夜班的北京电影记者田野闲得无聊,做了一个试验:他瞎编了一个电影名字——《即使变成甲壳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用同事的英文名炮制了一份演职员表,“盗用”前苏联电影导演帕拉杰诺夫《石榴的颜色》的插画设计了一份海报,信手胡诌一段剧情,添加到豆瓣网电影片库里去了。

一年后的一天,忘了这次恶作剧的田野,无意间打开了这部并不存在的电影链接,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一年里,有2500人想看它,有三百多人表示已经看过了,还有不少人写下了影评。

“这些人中,一定有不少所谓的‘小清新’吧。”田野说。

“小清新”摄影源自日本,构图简单、略微过曝。这种风格传入中国后,很多“小清新”拿起相机模仿。 (岩田俊介/图)

咔嚓一声,文艺了

“小清新”的说法最早源自音乐流派Indie Pop(独立流行乐),这种音乐起源自1980年代的英国,以旋律优美清爽为特点。在中国,偏爱清新、唯美的文艺作品,生活方式深受清新风格影响的一批年轻人,也被叫做“小清新”。“‘小清新’成为文化现象,和80后一代有关。”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后杨玲认为,联系80后的成长背景:读大学时,大学扩招、学费飞涨;就业要自谋出路,社会压力空前巨大;进入新世纪,中国社会转型速度加快,他们又陷入忙乱的都市生活,这种情况下,他们选择“小清新”的文艺形式,希望从中找到安顿灵魂、让自己放松的方式。因为与社会的“混乱”、“浑浊”对应的,正是“清新”。这也与多为独生子女的80后的内心状态有关,杨玲接触到的一些80后学生抗压能力很低,稍微说两句马上就哭了,让她很吃惊。“他们内心脆弱,可能更需要温暖的东西来安抚。这种审美趣味正在向90后延伸。”杨玲把“小清新”文艺的特点归纳为:清新、唯美、温暖、治愈(即治愈心灵创伤)。“莉莉周(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声音空灵的歌手)是信仰,陈绮贞是活佛。穿条白色棉布裙子,往耳边塞个大耳机,再找一片金灿灿的小麦田儿,往里一站,双眼一闭,脑袋一仰,仰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