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黄金——泉州黄金诈骗案调查

一个尚在服刑中的六旬老太,如何依靠一则“打通海上黄金走私通道”的故事,将闽、赣近二百户家庭拖入一场“黄金庞氏骗局”?

责任编辑:肖华 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编者按:当盲目资本遇上庞氏骗局,会是什么结果?

无论18世纪初的 “南海泡沫”“密西西比泡沫”,还是金融危机中震动华尔街的“麦道夫骗局”,中外历史上曾无数次上演过这种情形。结果无一例外:首先进入的资本尝到甜头,随后的那些,永远都是被狼群圈住的大批肥羊。

同样的故事反复上演,以致《经济学人》的首任主编沃尔特·巴奇霍特怒气冲冲地写到:“一大帮蠢货的手里持有一大笔的愚蠢资金……我们称这些人的钱为:国家的盲目资本。”

抛开刻薄的形容,盲目资本的存在确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不管他们使用的是英语、中文、印第安语,还是火星文。

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负利率时代,掌握在无数民众手中的这些资本普遍缺乏投资渠道,却又被越来越明显的通胀压力所驱赶。

各种庞氏骗局于是找到了大片肥沃的土壤。

庞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的骗术。通常是讲一个遥远而美妙的故事来吸引投资,然后拆东墙补西墙,用新投资者的钱给老投资人付高额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吸引更多的钱来滚大雪球,直至崩塌。

无论是在中国内陆还是沿海各地,正在上演无数逻辑相同的荒唐剧。南方周末撷取最近的两例,以警世人保持理智——请相信天上不会掉下大馅饼;以呼唤相关政策——请开放更多投资渠道,并且不要逼所有钱都涌入市场。

泉州街头回收黄金的珠宝店 (骆海涛/图)

一个尚在服刑中的六旬老太,如何依靠一则“打通海上黄金走私通道”的故事,将闽、赣近二百户家庭拖入一场“黄金庞氏骗局”?

最近一段时间,福建泉州的许多家庭都生活在希望与绝望的煎熬之中,他们都在苦苦等待一船不知何时才能到达的黄金。

这些投资者此前已付给一位六旬老太上千万元,预定了她走私进来的黄金——如果将这些黄金在市场上卖出,可轻松赚取其中高额差价。

2011年4月1日,因老太的“干儿子”举报,该案事发,公安机关当天以“涉嫌诈骗”立案。

这位老太其实尚因诈骗罪正处于保外就医服刑期间,这次也很快被取保候审。第二天,她继续到投资者们家中要钱。

而投资者们则陷入了极度焦灼:老太名下并无任何资产,那船走私来的寄托着无数人发财美梦的黄金,何时才能到达?

“干妈”一来,黄金万两

只要先付钱买下她提供的黄金,走过几条街,卖到她介绍的回收黄金的珠宝店里,1000克就能马上赚1万元。

2009年春节前,经一位朋友的前妻介绍,熊大思认识了陈秀珍,几个月后陈就成了熊的“干妈”。

这年熊大思36岁,本命年。他十年前从江西老家到福建泉州打工,这年娶妻成家,公司刚刚打算“做些正当生意”——此前熊大思经营着一家“香港鑫生投资有限公司”,从事“信用卡套现”,由于处于灰色地带,他正思忖着转型。

陈秀珍年约六十,颇显富态,操着浓重的闽南口音,自称已成为香港居民。

彼时陈说女儿要买房,向熊借了6万块钱,承诺月息6%,即月利3600元——如果存银行,当时月利率才0.45%,陈秀珍付的利息是银行的十多倍。

于是熊将新婚妻子带来的嫁妆——恰好是6万元——借给了陈秀珍。春节过后,陈秀珍连本带利一起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