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的南城北城——一位维吾尔族作家的穿越生活

"所谓“民族问题”其实不是问题,是伪命题,汉族的民族主义和维族的民族主义,都是需要超越的。"

责任编辑:袁蕾 李宏宇 实习生 李倩

 

所谓“民族问题”其实不是问题,是伪命题,汉族的民族主义和维族的民族主义,都是需要超越的。

写作营中, 帕尔哈提 (前右) 在红柳沙包跋涉。 (黄永中/图)

2011年7月4日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乌鲁木齐市大湾夜市上请大家吃羊肉串。 (CFP/图)

 

“不速之客”

维吾尔族作家帕尔哈提·吐尔逊在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和博士连读六年,2011年6月拿到博士学位,在北京没有找到工作,刚刚回到了他原来工作的新疆群艺馆。

2011年7月6日西部杂志社主办了“中国西部作家天池写作营”,活动最后两天的地点在天山天池和阜康市附近的沙漠边缘,帕尔哈提也来了,他是来找参加“写作营”的中央民族大学一位老师敬文东教授的。

“不速之客”帕尔哈提的出现略显突兀。他似乎让这个来自西部12省区的五十多位以汉族居多的作家群体产生说话的某种顾虑。

但这种顾虑很快打消。帕尔哈提跟活动的操办者《西部》杂志总编辑、诗人沈苇是老朋友,他给敬文东以及其他来自内地的作家递烟,在酒桌上一起喝酒,在红柳沙包上一起跋涉,晚上的胡杨林间的篝火晚会上,他的眼神有一种忧伤。他朗诵了一首三个世纪前的维吾尔诗人麦西来甫的诗歌:“另一个世界的酒,让我恍惚飘然……只有在神面前,才能说出真谛。”

沈苇到新疆已经23年了,在“七五事件”前,出版过多部诗集。赞美乌鲁木齐的诗歌《混血的城》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七五事件”颠覆和否定了他的文学和审美观念。“馕的血,烤肉的血”混在一起。

沈苇写了组诗《安魂曲》,组诗中有一首叫《乌鲁木齐墙》:“一堵可见的墙名叫柏林墙,或者巴勒斯坦墙,一堵看不见的墙,名叫乌鲁木齐墙。”“汗腾格里清真寺的大阿訇,对凤凰卫视的记者说:‘现在,我们不去他们那边,他们也不来我们这边……’”但“七五事件”后,宣传很快转入“民族团结”的主题,没有作家对悲剧发言,《安魂曲》在很多地方得不到发表。

2011年6月,《安魂曲》终于获得了一个有影响的民间诗歌奖“柔刚诗歌奖”,沈苇把5000元奖金给了两个受伤者,其中一位是在二道桥居住的56岁的妇女,在“七五事件”时从一辆燃烧的公共汽车的车窗上逃出,至今还有几百块玻璃留在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