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香港在纠偏——反内地、“蝗虫歌”之后

反内地、“蝗虫歌”的背后体现香港市民的焦虑感。港陆落差、生存空间拥挤、公共服务滞后,在极端本土主义感染下被简化为对内地人的指责。所幸理性声音不绝,有责任感及有识之士正在纠偏。

责任编辑:曹筠武

编者按:以“蝗虫”侮辱内地同胞绝不可接受,但其背后香港市民的焦虑感也不容忽视。港陆落差、生存空间拥挤、公共服务滞后,在极端本土主义感染下被简化为对内地人的指责。所幸理性声音不绝,有责任感及有识之士正在纠偏。香港人正迈出走向理性的第一步,内地应借鉴——若再遇“蝗虫歌”围攻,内地客们不妨深情款款对唱一曲“东方之珠”。

2月20日,旺角,尽管“反内地”仍时有风潮,但街头内地客与香港人混杂,其实无从分辨。香港市民与内地客之间的隔阂,更多来源于双方的互不了解甚至误解。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寒流仍眷恋着香港,2012年2月9日晚,在商业中心旺角,气温已降到10摄氏度以下,但岭南大学一年级学生余炜彬脱得只剩下一件短袖。他和伙伴们轮流站在一个铝梯顶上向汹涌的人潮高呼:“我必须告诉你们,不要被种族主义的谎言欺骗。”

在他身后,一幅媒体广告被重重地打上了红叉。它刊登于2月1日的香港某报,画中一只巨大的“蝗虫”正伏在狮子山顶贪婪地俯瞰整个维多利亚港,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愤怒是:内地的双非孕妇和自由行游客已在如害虫般入侵和掠夺他们的家园,对此,“香港人,忍够了”。

这极具煽动性的控诉挑动了很多市民的情绪,并迅速卷积成整个城市的心情。在部分港媒和互联网,激进的人们正在掀起一场对内地人的口诛笔伐并痛惜“这个城市正在死亡”。

但也有例外。在余炜彬和伙伴们抗议香港正陷入种族主义泥潭的晚上,有近600名港人签名表示支持。在旺角这可能还不如一个牛杂店5分钟的人流量。但信心仍互相传递于这群瑟瑟发抖的年轻人之间。“只要还有一个人能被说服,这个社会就还有理性。”余说。

在2012年的香港,理性确实显得尤为珍贵。元旦过后,整个市民社会就在一连串偶然事件中陷入了焦虑和不安,1月,“D&G拍照事件”、“双非孕妇”和“游客地铁进食”接连激发陆港两地民间情绪对立;两周后,北大教授孔庆东发表“部分香港人是狗”的报复性言论,反讽性“蝗虫”广告针锋相对地刊登;2月3日,7名愤怒的香港青年上街唱“蝗虫歌”围攻内地游客。

“愤怒和谩骂只会掩盖问题的实质。”余说,“在香港,很多年轻人正在失去希望,但他们却习惯于找替罪羔羊而忽视了真正的麻烦制造者。”

至少从表面上看,这座城市仍美轮美奂,社会各界也都为即将到来的回归15周年庆典而忙碌。这15年间,陆港两地互利合作,但在民间层面,相互认同之路却走到了一个需要探讨和找回“理性”的路口。在积聚已久的“焦虑感”猛然爆发之后,知识界、传媒、政界和年轻人中富有责任感的一部分,正在努力推动香港向“理性”一边迈出第一步——尽管他们都承认,这并不容易。

香港反内地游行队伍中,多见“蝗虫”标牌。香港知识界、传媒界对这种歧视性言行已多有质疑与批评。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自由港里的幽灵

即使隔着初春的雾霭,从夜晚的维多利亚港环望香港,仍不无璀璨梦幻之感。这里至今仍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值得自豪的城市,有廉洁的政府、自由的经济和完善的法制,因而连续18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如今,在映如白昼的中环,百年前康有为的感叹犹然在耳:宮室瑰丽,道路整洁,巡捕严密,为法度之地。

“这是我们热爱的城市,现在却困难重重。”晚上10时,余炜彬结束了抗议,在寒风中忍受着辘辘饥肠。他是香港&ldq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