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生于“恶搞”,死于广告

从当年恶搞视频只赚眼球不赚钱,到今天微电影的投资热潮,社交网站、视频网站、传统企业共同开启、发掘了这一原创视频内容的商业潜力。

责任编辑:顾策 张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3月23日,广告导演陈伯坚正在广州拍摄他的第一部微电影《灰机灰机》。 (南方周末记者 陈新焱/图)

从当年恶搞视频只赚眼球不赚钱,到今天微电影的投资热潮,社交网站、视频网站、传统企业共同开启、发掘了这一原创视频内容的商业潜力

2012年3月23日傍晚,广州突然降温。但在冼村附近一家酒店平台上,却是一副热气腾腾的场面。35岁的导演陈伯坚盯着眼前的摄像机。在他的对面,一个衣着单薄的男演员,正坐在平台的边缘,眉头紧皱,拿着一瓶啤酒做独饮状。

他们正在拍摄一部名叫《灰机灰机》的戏。这是最后一场。“OK了”,一个多小时后,当陈伯坚终于说出这个词时,周围的十几个工作人员和演员都欢呼起来。

陈伯坚拍摄的正是时下非常流行的“微电影”。微电影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六年前开始兴盛的网络恶搞视频,如胡戈在2006年炮制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及其后的《春运帝国》等,那是一个只赚眼球不赚钱的狂欢时代。

但近两年来,从恶搞视频演化来的微电影,终于成为诸多新媒体以及传统影视机构着力发展的一项细分内容,也为陈伯坚这样从未拍过电影的草根电影人提供了一个成长机会。企业的参与投资,则又为视频广告行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

从自娱自乐到企业敲门

2006年这一年,除了当时32岁的武汉人胡戈在炮制恶搞视频外,还有一个“筷子兄弟”组合,几乎于同时推出了音乐微电影《男艺妓回忆录》、《祝福你,亲爱的》。这个组合的两个成员是1980年出生的广告导演肖央和比自己大11岁的商演音乐策划人王太利。

这些视频赢得了无数的点击率。但它们却并没有为创作者带来实际好处。

胡戈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当时一方面是因为视频网站才刚开始发展,市场还处于接纳阶段;另一方面,盗版猖獗,网友们上网就能看到许多制作成本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大制作,他们的原创作品很快就被埋没,根本就没有机会盈利。

在此后的两年间,胡戈靠着东拉一点、西拉一点的赞助,虽然也拍完了两个新片,《007大战猪肉王子》和《007大战黑衣人》,但他仍然需要依靠自己的老本行——音乐网站的广告收入来维持生活。那段时间,他甚至一度搞起了速度轮滑,成了半专业级的高手。

而“筷子兄弟”在拍完两个片子后也已解散。肖央忙着拍他的广告片,王太利依然做着他的小生意。

但就在两年之后,转机来了。2009年9月,以搜狐、激动网、优朋普乐为发起人的中国反视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