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永远站在种种“之间”

他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在学问与现实之间,在学术独立和影响决策之间,也在象牙塔与“体制内”之间。他永远在种种“中间”,他像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樊美玲

他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在学问与现实之间,在学术独立和影响决策之间,也在象牙塔与“体制内”之间。他永远在种种“中间”,他像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林毅夫是最被主流接受的经济学家。”他的同事陈平教授评价。

无论在世界经济学界,还是中国官方或民间,林毅夫无疑都是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在北京,不管林毅夫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要与他合影,我很好奇,他到底是个首席经济学家还是一个篮球明星?”曾和林毅夫一起到过中国的世行同事Sherlock问。

在中国与西方之间

林毅夫是一个站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人,这与他的独特经历密切相关。

1975年,作为现役军人,林毅夫被台湾军方送到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攻读MBA,成为台湾较早拿到MBA的人之一。此前,他在台湾大学农工专业肄业入伍,并在军方所属的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成为台湾军方的“典型”。

1979年泅水来到大陆后,林毅夫在北大经济学院选读社会主义经济学专业。其时,中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一年后,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到访北大。在台湾受过良好英语教育的林毅夫在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舒尔茨的翻译并得到赏识。

在舒尔茨的推荐下,林毅夫于1982年来到芝加哥,在这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扎堆儿的自由市场经济学派重镇,林毅夫接受了四年系统的经济学训练。

林毅夫的导师舒尔茨,专注于农业经济研究,并在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为林毅夫日后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有诸多加分。

林毅夫曾在多个场合谈到在芝大4年求学生涯对自己人生的影响。“芝加哥大学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就是国外学生的博士论文,写自己祖国所发生的问题。鉴于中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我的博士论文是《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和实践》。这篇论文被舒尔茨评价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在世行期间出版的自选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