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国际安全?到中国来吧 ——首届世界和平论坛观察

2012年7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现在清华大学主楼,为首届“世界和平论坛”致开幕词。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安全论坛。在追求互相信任和“求同化异”的道路上,中国开始使用新的公共外交手段与世界对话。

责任编辑:姚忆江 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赵一 童丽丽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总裁包道格(左)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崔立如(右)在交谈。 (南方周末记者 方可成/图)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安全论坛,论坛试图传递出一个声音:发挥中国自身的文化特性,亦试图在“大国决定”和“多样性”之间达到平衡。

“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身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

“各国只有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对抗,才能超越分歧、化解矛盾、管控危机,才能相互理解、求同化异、和睦相处。”

2012年7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现在清华大学主楼,为首届“世界和平论坛”致开幕词。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陈健注意到,新华社全文发表的讲话中,习近平使用了一个短语:“求同化异”。

“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正式讲话中把‘求同存异’改成‘求同化异’。‘求同化异’显然比‘求同存异’更带有行动性,是更加积极的做法。”

习近平现身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他的致辞也多少有了一些“定调”的意味。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有国家领导人出现,但这场由清华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协办的论坛,却是非官方的性质——它是中国第一个高级别非官方国际安全论坛。

在追求互相信任和“求同化异”的道路上,备受关注、也屡遭误解的中国,开始使用新的公共外交手段与世界对话。不少与会者认为,中国民间智库希望搭建新的国际安全对话平台,对安全议题进行更多的中国表达。

“求同化异”

“不管走到哪里,美国总是问题的中心,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局面。”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总裁包道格(Douglas Paal)说。在7月8日上午以“亚太地区的安全合作机制”为主题的小组讨论中,问答环节的前三个问题全都抛给了发言嘉宾当中的唯一一位美国人。

不过,美国早已不是唯一的中心。在世界和平论坛的会场上,更受关注的是中国政要和学者。

中国首次主办国际安全论坛,有大量智库学者和一些军政高官出席,前来与会的各国嘉宾、媒体记者逮着了机会,纷纷抛出问题:中国究竟准备如何解决南海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