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第一生产力: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2012年《中国好声音》异军突起,这是《The Voice》的中国版,二百多页的正版“宝典”总结成一句话:如何让声音成为惟一的主角。没有文化考试,没有粉丝投票,选秀进化成比赛,音乐统治音乐。这一切是可能的吗?

责任编辑:袁蕾 朱晓佳 实习生 周鑫 陈浩民 谢姗蓉 姜楚凌

《The Voice》版权方交出的“宝典”唯声音是举,中国版基本按“宝典”执行,惟一本土化的地方是,为了照顾中国观众“喜欢听故事”的习惯,在舞台上加入了更多的学员故事和情感渲染。图为《中国好声音》导师那英作势要按选择键,导师们的表演也是情感渲染的一部分。 (东方IC/图)

没有文化考试,没有粉丝投票,选秀进化成比赛,音乐统治音乐。这一切是可能的吗?

中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经历了山寨、收视疲劳、“限娱令”、“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归根结蒂,我们不相信单纯的“音乐”和“声音”是有力量的。

2012年《中国好声音》异军突起,这是《The Voice》的中国版,二百多页的正版“宝典”总结成一句话:如何让声音成为惟一的主角。

世界上有43个声音,中国好声音是普适的声音吗?

比赛不必沦落为选秀。我们能否更狠一点:把声音背后的故事留给观众,只把声音留给评委。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馆,远远就可以看到《中国好声音》的巨幅海报,海报前是《中国好声音》高举麦克风做V字状标志性的拳头。

2012年7月26日下午,《中国好声音》正在这里录制导师盲选部分,观众席上座无虚席,连走道里也站满了人。整个体育馆已经被《中国好声音》节目组租用,第一季的10期节目全部在这里录制。

一位叫妞妞的黑龙江学员演唱那英的《白天不懂夜的黑》,唱功扎实、声情并茂。一曲终了,却没有一位导师按铃,这意味着她已被淘汰。四位导师转过椅子,那英泪流满面,哽咽地解释道:“她一开口我就知道是谁了,她的声音我太熟悉了,她是我在演出时的合音。”

但那英没有拍她。“我不能拍她,观众知道了我们这层关系,一定会说三道四。但她又唱得这么好,我很后悔没有拍她。我以前只叫你妞妞,现在才知道你叫王崇……”此时,学员和那英都已经哭成了泪人。

拿到巨人的“宝典”

《中国好声音》的四位导师是刘欢、那英、杨坤和庾澄庆,导师背对学员,只听声音定取舍。节目从2012年7月13日开播后,收视率节节攀升,甚至一直“严打”选秀节目的国家广电总局,也对其做了表扬,7月18日《中国好声音》第一期播出后,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高长力公开表态:“以前那么多纯选秀、纯音乐评论节目,为什么不火?《中国好声音》火,就是(因为)导师是顶级的,来唱歌的老百姓的声音也是顶级的,这个节目做到了关照现实和注重品质。”

高长力总结《中国好声音》大火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站在巨人肩上”。

所谓“站在巨人肩上”,是指《中国好声音》是在欧美大获成功的《The Voice》制作的大型专业音乐节目的中国版,由浙江卫视引进。

在推出《中国好声音》之前的2010年,鉴于当时选秀形式的单调和泛滥,浙江卫视做了一档名为《非同凡响》反选秀的歌唱节目,初衷是通过老师带徒弟的方式,发现并且培养一批有实力的歌手。

《非同凡响》没有采用海选方式,而是设立了门槛,参加的歌手必须由音乐院校和名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