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那么“资本主义”的生意

这是一个商业与社会共同进化的新故事。一些“有情怀”的年轻创业者,正在支持和激发着更多年轻人勇敢追逐梦想。不过,这些有价值观的生意,还挣扎在盈亏之间。尚在形成的梦想生态系统,还非常脆弱。

责任编辑:顾策 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冯叶

只有当每个国民的人生都有更多可能性,中国的创造力才能真正找到土壤。 (CFP/图)

这是一个商业与社会共同进化的新故事。一些“有情怀”的年轻创业者,正在支持和激发着更多年轻人勇敢追逐梦想。

不过,这些有价值观的生意,还挣扎在盈亏之间。尚在形成的梦想生态系统,还非常脆弱。

一场暴雨引发的“不务正业”

在打工的酒店里给客人“开啤酒”时,他接到了入围通知。在“小新气象台”计划书“获得资助的理由”部分,他写道,让大家遇到暴雨时,“回家之路安全无恙”。

一个马上要参加高考的文科生,突然爱上预报天气,听起来很不务正业。

自称“骚年”的90后余东明笑起来眼睛会弯成月牙儿,他思路敏捷,“热爱除政治之外的所有人文知识,也爱科学”。两年前在家乡景德镇读高二时,有一天回家路上遭遇特大暴雨,他被狠狠淋了一把——可是,天气预报明明说是“晴”。

“气象台这么不靠谱,我自己预报试试。”带着质疑,余东明开始了气象之旅,一发不可收。

这个内地小城的高中生,身边唯一能接触到的气象科学,是中学地理课本里可怜巴巴的一点基础知识。

不要紧,家里的电脑,连着无限宽广的互联网──余东明很快就找到了可供自学的专业知识网站、及时更新云图的气象资料网站、爱好者聚集的论坛甚至通过QQ认识了写气象博客的老气象员。

入门后,余东明逐渐意识到这个领域博大精深,看到自己预报的准确率更低,一个曾经满腹质疑的人,变成在别人质疑时为气象台挺身辩护。

很快要高考了。很幸运,班主任够包容,还鼓励余东明把自己的预报写在黑板一角,只是叮嘱“不要把上课时间花在上面”。

不过,郁闷的是,文科生无法报考气象类专业。2011年秋,余东明来到南昌一所大学读旅游管理——“以后当导游,气象知识也需要”。

到了省城,这个爱好在真实世界里依然孤独。打听下来,南昌几所大学都没有气象爱好者社团,大学里余东明唯一能参加的气象活动,是在网上看到省气象台减灾日对公众开放的信息后,前去参观。

但就在这个夏天,一扇小门打开了。在经常浏览的科学爱好者社区果壳网上,余看到一则“轻年计划”的招募公告。这是一个由果壳网、穷游网(旅游社区)、雕刻时光(连锁咖啡馆)等公司发起的活动,以资金、资源等方式支持年轻人“实现梦想”。

余随手提交了一份300字的申请,写下建立“小新气象台”的梦想。

对爱好者而言,建立一个气象台,不仅需要上万元乃至更高的资金购买设备,还需要获得气象部门的批准。余说,“之前压根不敢想”。

不久后的一天,在打工酒店里给客人“开啤酒”时,余接到了入围通知,并要求提交一份详细的计划书。

惊喜过后,余东明陷入漫长的思考。当天就“坐着想了四五个小时、写到凌晨4点”。在最后截止日前这十天里,他到处求教、不断修改。

在这份计划书里,余把“小新气象台”的构想,细化到提前一周自主预报明显的天气过程、制作详细的天气公报、完成几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