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样上班就对了(5)

当你对工作产生了感情的时候,当你差点就认为你遇到了自己一生的事业的时候,突然发现,它根本不是那么完美,一旦与之亲密接触,你就开始发现各种缺点,你开始讨厌它,厌倦它,恨不能赶紧摆脱它,差点忘记了它只是一个不懂得任何情感的饭碗而已。

许多人一谈起工作,就言必称“事业”。其实,工作就是一份工作而已,是养家糊口的营生,与“事业”本无太大关联。只是“工作”在生活中所占时间太多,没时间搞事业,错把工作当了“事业”,以致工作事业两无成。

当你对工作产生了感情的时候,当你差点就认为你遇到了自己一生的事业的时候(动什么,不能动感情?)突然发现,它根本不是那么完美,一旦与之亲密接触,你就开始发现各种缺点,你开始讨厌它,厌倦它,恨不能赶紧摆脱它,差点忘记了它只是一个不懂得任何情感的饭碗而已。

工作事业大不同

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生前的工作是半官方组织“劳工事故保险局”文员,但他为世人所知的最重要身份却是风格惊世骇俗的小说家。尽管他在工作中人缘不错,也曾在12年的时间里从“助理员”被提升到高级职位的“总秘书”,但这份工作对他来说,仅仅是一份提供衣食住行的工作而已,因为他并不喜欢这份职业。他真正愿意不计代价投入时间与精力的是写作。虽然他在世的时候,写作并未为他带来任何名誉与利益,但这才是他终生的事业。

卡夫卡的事例可以提供区分工作与事业的三个标准:一、是否真心喜欢;二、是否不计回报;三、是否可以延续终生,矢志不渝。

作者:薛莉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只有工作才会退休,事业是永远不会退休的。作为教师,你可以一直教到生命的终点;作为管理艺术的爱好者,你可以在65岁退休后依然提供管理咨询——美国《财富》杂志作过一个“新退休理念”的报道,不少企业高管都表示乐意在退休后依然从事咨询类的工作,主要不是为报酬,而是希望继续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工厂的钳工,你可以试着把废铁丝钳成手工艺品——我在上海南京西路路边的一位老人那里买过这种东西,摆在家里也很别致,还带有“环保”的时尚标签;作为南京长江大桥附近的杂货店店主,你可以经常上桥看看,说不定能挽救一些人的生命。江苏宿迁人陈思就是以此为事业的。从2003年开始,他每个双休日的白天都守望在大桥上,搜寻心事重重的徘徊者,随时准备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将近七年的时间里,他救了160多人,现在他有一个私人博客“大桥日记”,讲述一个大桥自杀救助志愿者的所闻所见。

让陈思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一种个人价值实现的满足感,这也是他多年来为了继续帮助被解救人生存下去,甘愿自掏腰包的原因。用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解释陈思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的心理动机——一切为了自我实现,这在某种程度上和那些每天坚持九点前到办公室的亿万富豪是一样的。

不是每个人都活在这个层面上的。基本的生理、安全、社交的需求被满足,已经算是幸福人生了,如果尊重的需求再被满足,就算活得很成功了。只有极少数人才愿意为虚无缥缈的自我实现再继续付出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用马斯洛的话说就是能得到生命的“巅峰体验”。而这种快乐,应该比升职加薪更持久。

跟拥有事业的人交谈,不仅十分愉悦还很有美感。因为不再受世俗标准的衡量,一切皆源自内心的渴望,并且可以永无止境地努力下去,这会使整个过程充满挑战和想象力。在爱尔兰的贝尔(Birr)城堡庄园,我见到过热衷栽培植物的罗斯伯爵。在从联合国退休后,他专注于从世界各地搜集奇花异草。他的花园中已有50种树木被列为“不列颠群岛冠军”。因为支付不起巨额的遗产税,很多爱尔兰的城堡主人都将城堡租售给了政府或大集团。罗斯伯爵和他的儿子也有工作,分别是联合国的官员和房地产商。工作的经济收入,以及开放部分城堡供游客参观,让他们得以保有这座珍稀植物园的所有权。

如果渴望得到一份工作为的是薪水,渴望升迁为的是社会的尊重,那么拥有事业为的则是释放自己的所有能量,看看自己的智慧到底能走多远,这是个甘心付出、不求回报的过程,因为在实践自己所想所思的过程中,已经可以品尝足够多的快乐。当媒体蜂拥而至报道陈思,各种非议也随之而来的时候,陈思也摇摆过,迷惑过,一度怀疑过自己。但在两周的“离职”后,他又回到了大桥上,继续自己的使命。因为这已经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就像他的妻子和孩子一样。这种快乐,也许是旁人无法理解的,却已经点亮了他的生命。

我们为什么总是讨厌自己的工作

我的工作邮箱经常收到别人群发来的励志邮件,用漂亮的PPT文件制作出的人生格言之类。比如激励着很多人的、奥美广告创始人大卫·奥格威的名言:“活着的时候要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比如看上去没这么高贵,但更实际的工作3F定律:“好工作应该具备三个F——Fun(趣味)、Fame(声望)、Fortune(财富)。”

这种看上去像真理的名句的问题在于,单独看其中一个,都很正确。看得越多,人越迷糊。为什么因为死很久就一定要快乐呢?真的有一个工作能够趣味、声望和财富三位一体吗?

有这种略显激愤的质疑是因为周围有很多讨厌自己工作的人。比如当年的中文系才子,如今是一家能源公司的高管。他现在的工作已为他带来足够的声望和财富,举个例子吧,他拥有的特权之一是他的专车可以直接送他到机场的停机坪。这种漫不经心提到的小细节往往能从听众的神情上收获极大的快乐。但遗憾的是这份差事没什么趣味,所以他闲时喜欢找文化圈的朋友谈天说地,并表达一些想写点什么的欲望。然而真的约他写点什么时,他又会慎重地拒绝——理由是写文章这种差事在现今的中国既带不来声望也带不来财富,虽然有趣,虽然写完之后会感到快乐。

我还遇到过一个讨厌自己工作的法国人,他在一家化妆品公司做市场推广。酒喝多了后,他会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就是变着法儿骗那些女人今天把脸涂红,明天又再买蓝的涂上去。”除了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工作之外,舆论给他工作的评价也让他承受着不少压力。比如在社交聚会上,一旦换过名片,美女和周围人的目光便被名片上写着“资本”、“金融”、“咨询”等字眼的人吸引过去,一个身处化妆品行业的男人便备受冷落。

更多的讨厌自己工作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或者是远远地看着喜欢,稍微走近一点后又发觉其实并不喜欢。这种情况在大学刚毕业时最为普遍。太多的年轻人最喜欢问的是:我怎么才能进那家大公司?哪一份工作更有前途?他们还来不及关心:我会不会喜欢这个工作?

那么到底该怎么对待自己的工作呢?我想所谓的财富、声望和趣味与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有关吧,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的优先序列,或许这是个虽然中庸却比较实际的答案。

网络编辑:谢小跳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