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你砸错了中国鉴宝节目观察

在晋江寻宝时,藏友林良欢拿着一个“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郑和)用过的“青花热水瓶”,一直不服专家“现代工艺品”的鉴定。在场的四个专家都被逗乐了,“现代人称过去人是太监,过去人可不叫自己太监。”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周鑫

藏友把“元青花热水瓶”带上《寻宝》,与专家争辩“这是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郑和用过的”。《寻宝》制片人说,让大量“赝品”上节目是他们的“原创”。当期《寻宝》展示的,还有两张“元青花冲锋枪”和“元青花大彩电”的照片。图为《寻宝》节目截图。 (东方IC/图)

2002年修订版文物保护法让民间文物买卖合法化,“地下文物交易”转到了地上,也让电视上多了一种节目类型——鉴宝。

鉴宝节目进行了近10年,专家、藏家层出不穷,本来小众的收藏变成了大众的游戏。本来简单的鉴宝节目也被戏剧化地千变万化:海选、估价、让大量赝品上节目、砸假货、摆道理……万变不离其宗:这东西到底值多少钱。

鉴宝节目变成了悬念片,藏家一夜暴富的梦想,遭遇王刚“一锤定音”式的否定,是愿打愿挨,还是秋后算账?是收视为王,还是愤然打假?

韩勇早就不想在节目里“砸宝”了。

作为北京卫视《天下收藏》的制片人,前几年他看节目的收视曲线,知道每期峰值必然出现在主持人王刚漫不经心拿着“紫金锤”,突然击碎“赝品”那一刻。这两年不同了,曲线都是平的:“观众对‘砸宝’已经审美疲劳了。”

前不久,他正要和节目组研究点新样式,取代“砸宝”。但紧接着,他不得不接听各种媒体电话,澄清是否“砸错了”的问题。

六年来,王刚在《天下收藏》里砸掉了315件民间持宝人带来的、被节目组专家团鉴定为赝品的“宝贝”。2012年5月,节目组把这些“赝品”碎片拼贴起来,和首都博物馆(以下简称首博)馆藏真品对比展出。

展览到8月,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先后带30个专家和收藏者,看了五次展览,得出的结论是:王刚砸掉的90%是真品,30%是珍品。

姚政和他的专家们要求与节目组当面对质:把那些破碗碎罐拿去技术鉴定,看看到底真的还是假的。

韩勇没接招,他正为另一件事头疼。这档开播六年的鉴宝节目,在2012年出现了收视低谷——北京卫视改版后,节目时间“动态编排”,“把观众都甩没了”,在想出更高明的“招儿”之前,王刚还得继续“抡锤砸宝”。

按最常见的说法,中国现有收藏爱好者七八千万,这些人是全国二十多档收藏、鉴宝类节目的忠实观众。从2002年江苏卫视《家有宝物》开播,到《天下收藏》被疑“砸真”,主持人王刚觉得这和整个收藏的“大局面”是分不开的。

给民间收藏泼泼冷水

韩勇觉得,自己六年前能把王刚请出山做主持,就是一句话起了作用。

当时他坐在王刚家里,说:“我们想给民间收藏泼点冷水,让它降降温。”那时王刚已经拒绝了好几家类似节目的邀请。

韩勇也喜欢把玩古器,他见过一些人,因为收藏“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但在那些收藏节目上,专家们总能“把5万元就能买来的东西,活生生估到200万”,他觉得不对。

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民间文物买卖从此合法,涌动多年的“地下文物交易”,骤然见得了光。一年后,央视二套《鉴宝》推出,后来它成为鉴宝类节目“代名词”。

《鉴宝》的标准流程是:主持人罗晰月请上藏家展示宝贝;台下四个方阵分别派代表上前观摩,竞猜价格;专家再给出一个“权威估价”,悬念揭开,达到高潮。若“权威估价”足够令人瞠目结舌,罗晰月会不失时机补问一句:“你愿意把宝物捐献给国家吗?”

《鉴宝》广为人知,也饱受诟病。2005年,在节目上估价25万元的吴作人《牧牛图》,被人疑为伪作。据说年逾九旬的老画家萧淑芳——吴作人的妻子,看见这幅画的时候,曾面无表情地评价:“不是真的。”

2004年9月,天津藏石学会会长靳志忠在节目上当场对一位天津藏友带来的“清代寿山橘皮田黄冻印石”估价180万元。几天后,有观众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