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叫我“黑车”智能招车的中国式困境

智能招车就像个闯进垄断行业的搅局者,虽然难以真正撼动出租车业的游戏规则,但由于为乘客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而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责任编辑:张华 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刘洋

智能招车就像个闯进垄断行业的搅局者,虽然难以真正撼动出租车业的游戏规则,但由于为乘客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而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市场需求强劲,“摇摇招车”之外,目前仍有新进入者抢滩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 (南方周末资料图片)

在遭遇“黑车事件”之前,27岁的张玉清一直是“摇摇招车”的铁粉。

这是一款移动互联应用软件。过去你可能如候鸟般往返于CBD和城郊住处之间,在烈日或寒风中苦苦等不到出租车,而现在早晨起床时摇一摇iPhone手机上这款应用,等洗完脸,车可能已经到楼下了。

同样路程,车费大多与乘出租车相仿。你需要额外支付的,仅是高峰时段每车次5元、平常时段每车次3元的“调度费”。

张玉清的生活曾一度被这个小软件改变了。

2012年3月23日,“摇摇招车”登陆苹果商店。上线一周后,风投们以每天两至三家的频率纷至沓来探访,先后来了三十多家,IDG、红杉等知名机构亦纷纷抛来橄榄枝。

三周后,会员数量突破五千。“摇摇招车”创始人、北京聚核众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王炜建很是意外:“我自认为设计很酷,但是没想到这么多人会这么喜欢它。”

当时“摇摇招车”系统下运营的车辆不足五十台,这意味着,每100名用户,才能共享一部车。

尽管用户数与此后爆红的“唱吧”等应用相去甚远,但后一种类型是单纯的“线上”模式,“摇摇招车”则是“线上订购、线下消费”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用户使用可以直接带来营收。

不过,用户数量的增长同时受制于线下所能承载的服务能力,和中国特色的租车生态。半年过去了,这种O2O租车模式遭遇的本土难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转型似乎成为必然。

遭遇“黑车事件”

“黑车事件”像是盆冷水,浇灭了张玉清对“摇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