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煎中药,20年煎熬盼定音

曾经作为科技创新成果面市的中药配方颗粒制药技术,究竟是代表中药现代化改革的方向,还是偏离了中医药传统理论?20年来,尽管一直未有定论,但全国范围的试点规模与日俱增,如今,无论是力挺者还是质疑者,都迫切希望尘埃早落定。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周琼媛

曾经作为科技创新成果面市的中药配方颗粒制药技术,究竟是代表中药现代化改革的方向,还是偏离了中医药传统理论?20年来,尽管一直未有定论,但全国范围的试点规模与日俱增,如今,无论是力挺者还是质疑者,都迫切希望尘埃早落定。

26岁的陈怡(化名)最近在北京一家中医院看胃病,抓药时医生给她两个选择——要么像祖先们那样把十几味中药带回家用文武火反复煎熬,要么把浓缩后的十几种中药配方颗粒像速溶咖啡一样冲着开水喝下去。

(何籽/图)

尽管味苦难咽,但这位经常出差的年轻人还是接纳了后者,主要因为“新式中药”携带方便。

实际上,这种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利用现代化生产工艺全成分提取而制成的速溶中药颗粒,早已不能称作“新产品”。在国内,它被视为“中药现代化改革方向”的探索,已经试点了整整20年。20年里,因为便携、服用方便等优点而深受青睐,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综合多家试点企业的说法,被命名为中药配方颗粒的“新式中药”已被国内34个省、区以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2亿人次使用。而来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披露显示,仅2009年,天江药业、广东一方、南宁培力、华润三九、四川新绿色和北京康仁堂等6家试点企业共生产中药配方颗粒2500吨,销售额即达10.9亿元人民币,占中药饮片年销售额的6%,且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其产业化趋势已经形成。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行销国内外的中药产品至今仍身份未清——药剂包装袋上印有厂名厂址、用法用量,却没有批准文号。

致力于推动中药免煎颗粒合法化的行业人士,也抱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药用了近20年、十多亿人次,却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

这一特殊境遇背后是围绕中药免煎的效用持续经年的争论。持反对意见的人士坚持认为,这种技术背离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也不符合药品管理法的规定。

疗效“基本一致”还是“降低”

事实上,这种号称“免煎中药”的新型颗粒,与感冒清热颗粒、龙牡壮骨颗粒等“多味药合煎后再提取”的中成药颗粒剂截然不同,它是把单味药提取浓缩,然后加入淀粉糊精制成颗粒,服用时根据处方把各味药的颗粒混合冲服。

自1992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