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特别报道·这十年】上天入海: 更高、更深、更远

中国的科技和国防力量虽然已接近“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程度,但比起发达国家,比起中国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仍在向更高、更深、更远的目标追赶的道路上。

责任编辑:李梁 冯飞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编者按

从2002到2012,中国走过不寻常的10年。

10年前的十六大,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走上执政前台,人们用“新政”二字,表达对中国未来的期待。10年后,回望来时道路,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每个人都感同身受。

这10年里,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GDP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城市化浪潮席卷内陆的许多个角落,带来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医改,正在从根本意义上改变着传统的中国乡村;10年里,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信息在网络流动,民意在网络汇集,推动着政府和社会走向透明开放。10年里,SARS、地震等突发灾难,锤炼着中国人的精神,而奥运会和世博会,让世界走近中国,也改变着中国的世界形象。

这10年里,“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政府信息公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晒三公”成为中央和省级部门的“例行”动作。10年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重点课题,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正在厘清,民间社会组织获得了发育空间。中国以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决心,一心一意求发展。

今天开幕的十八大,将掀开中国未来10年改革和发展的新篇章。南方周末推出十八大特别报道,和读者一起回望过去10年那些有意味的瞬间。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悬挂满旗,舰员分区列队。 (南方周末特约摄影师 查春明/图)

2012年11月4日,在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入列已一个多月的时候,军方首次发布消息:舰载机在航母上成功起降,触舰复飞——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降,历来被认为是航母形成战斗力的标志。

其实,早在权威消息发布前,围绕舰载机的猜测就已在军迷圈子和国外媒体上传开。美联社10月15日即发出消息称,“首艘航母交付海军,凸显出中国欲成为亚洲先进海军强国的雄心”。

2012年6月22日,“蛟龙”号完成7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试验,安全返回母船。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6963米,并获得了一个生物样品。 (CFP/图)

2012年10月30日,上海,“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展”即将揭幕,工作人员在“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机构机械组件的展区内布展。 (CFP/图)

中国的科技和国防力量虽然已接近“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程度,但比起发达国家,比起中国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仍在向更高、更深、更远的目标追赶的道路上。

尽管辽宁舰的主要系统装备是由中国自主建造和改装的,但无可否认,它是在前苏联海军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世界军事》杂志主编陈虎说,“中国真正要取得和需求相匹配的远海作战能力,还相当漫长。”

航母驶向蓝海,“蛟龙”则潜入深洋。2012年6月27日11时47分,中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刷新了“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几乎在蛟龙入海的同时,神舟九号飞船搭载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载人交会对接。

过去十年间中国“上天入海”的背后,研制工作漫长而艰辛。陈虎在1980年代读书时就参与了最新一代国产常规动力攻击潜艇——宋级潜艇的设计,但直到2000年之后,它才获得广泛运用。而蛟龙号的研制也花了半代人的时间。

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大量投入。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王大洲的话来说,“集中力量办大事”仍然是战略高技术发展的基本路径。

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在硬件装备方面的亏空被补上的同时,软件建设能否跟上?“这不仅仅是一艘船的问题。”陈虎说。

网络编辑:刘之耘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