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专题】1942大饥荒是如何结束的

194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河南灾情实录》统计,1942年河南大旱所导致的饥荒中,死亡人数达300万人。直到1980年代,美国记者白修德的《中国的雷声》和晚年回忆录《探索历史——一个人的历程》先后被译介到中国,这场“抗日战争中最重大的灾难”才开始被一部分中国人知道。又到了2012年,电影《一九四二》公映,这段历史才算是“路人皆知”。

责任编辑:袁蕾 朱晓佳 实习生 阎彬 吴烨 张洁瑶

电影《一九四二》中,陈道明扮演的蒋介石,直到看见白修德将河南狗吃人的照片摆在他面前,才承认了河南确实发生了大饥荒。此时白修德的文章已经发到了美国《时代》周刊,蒋介石被迫开始调查和赈灾。影片中没有提及的是,蒋介石开始清算的第一笔帐是新闻怎么没经审查就流传到了美国,帮助白修德发稿的洛阳电报局发报员以“泄露机密”为由被处决。 (《一九四二》剧组供图)

194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河南灾情实录》统计,1942年河南大旱所导致的饥荒中,死亡人数达300万人。

直到1980年代,美国记者白修德的《中国的雷声》和晚年回忆录《探索历史——一个人的历程》先后被译介到中国,这场“抗日战争中最重大的灾难”才开始被一部分中国人知道。

又到了2012年,电影《一九四二》公映,这段历史才算是“路人皆知”。

老天开恩,灾民自救

在1940年代生产力低下、“靠天吃饭”的农村,造成灾荒的原因既然首先是天,那么缓解灾荒的原因也首先是天。从《前锋报》系列社评中可以看到,1942年夏秋之际旱灾发生后,从当年10月下旬到11月,干旱的河南一连下了好几场透雨,这段时候的雨水,对越冬的二麦的播种非常关键。

“所幸在天时,以后不久接二连三落了几场透雨,这样种麦是不成问题了。”(1942年11月17日《从这次灾荒里我们所得到的教训》)

1943年3月7日的《前锋报》时论《喜雨雪,念灾民》更是以极大的热情赞美了几场“喜雨快雪”:

大旱成灾、哀鸿遍野的中原,这几日来,忽然甘霖普降之后,继之以瑞雪缤纷。喜雨快雪,丰年预兆,这不只是降霖雨,简直是降米粒;这不只是降瑞雪,简直是降面粉;这又不只是降米降面,简直是降圣水灵液,对于数百万眼看饿死的灾民,要起死回生;这又不只是降圣水灵液,简直是降飞机大炮,完善中国抗战力量,保证抗建必胜必成。

4月13日,《前锋报》社评《救助灾民,迅速归耕》中谈到,还有三四十天就可以吃到大麦和豌豆,以及麦子的长势良好:

小麦已起浆,大麦将抽穗……如膏的春雨,普降沾足,青葱压地,麦苗茂盛,为十年来所少见。

国民政府在大饥荒中并非毫无作为。1942年秋末,政府从陕西和安徽调运来近200万石麦种(白修德《十万火急大逃亡》),督促灾民们趁雨水充沛,不违农时地种上了越冬的二麦;1943年5月,在大饥荒最严重的时候,那些留守本土的灾民,又在政府的督导下,不失时机地种上秋粮。

1942年大饥荒,主要是因为二麦的歉收和秋粮的绝收所造成;而1943年不仅二麦丰收,秋粮收成也还可观。这些收成,为大饥荒中尚未饿死、“等待收成”的幸存者带来了希望。

1943年麦熟在5、6月间,灾民们只要熬过了1943年冬天,再坚持数月,就能吃到新麦。这样,饥荒的时间就不是遥遥无期,而是被锁定在麦熟之前。当大饥荒进入“倒计时”,政府和灾民都增强了熬过灾荒的信心。

1943年4月29日,《前锋报》社评《豫省府急应办的一件大事》中说:

大麦出穗,豌豆结角,如拨开春云,雨润之后,再加之以日熙,一十日内,就可以吃大麦、吃豌豆。麦收有指望了,救灾工作也快结束了。

6月麦熟时节,是千百万河南灾民渴望已久的日子。去岁四处逃荒的灾民们,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前锋报》1943年6月4日社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这样描述了灾区人民迎接丰收的场景:

熏风吹拂,热田蒸晒,大地上千千万万人渴望着的麦子,正由碧绿而微黄而金黄耀眼了。骨肉分散东西漂泊四方的河南同胞,荒村野店颠沛流离的我河南黎民,终于最近先先后后由鄂北、由陕西省与本省灾情较轻的县,陆续奔回他们的险些儿不能再见的故里,预备收地下的麦儿,种下秋禾的种子……

这样的历史记载,说明1942年7月开始呈现的河南大饥荒,在持续一年后,便开始暂告结束。虽然,灾民们回到家乡后,重建家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如有人逃荒之前已卖掉田地;有的负债累累,缺乏劳力;如有的患上疾病,有的甚至因胃肠虚弱,吃多了青麦做成的“捻转”而在灾后被撑死……灾民的生活悲剧并没有结束,但作为一场全省范围的大饥荒,随着1943年春夏之交的麦熟已告一段落。

政府“掩过”,发力救灾

从1942年7月河南大饥荒发生,直到1943年3月,在河南灾民最需要救助的情况下,国民政府的确救灾很不得力,政策上错误迭出,致使灾情越演越烈。但是,当1943年3月中旬白修德把河南灾区的真相发表到美国《时代》周刊、引起国际舆论关注,他又面见蒋介石,拿出福尔曼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