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治霾:人在囧途 争抢“重污染”名号,忧虑“被达标”风险

为何“重污染城市”名号会变成各地争抢的“香饽饽”?这背后,是雾霾治理重压之下,地方既无“巧妇”,也属“无米”的窘境。在环保部给出的抗霾攻坚战时间表里:首要大气污染物超标15%以下的城市,力争2015年达标;超标30%以上的,力争2030年前达标。定位越严重,就能“争取”到更多时间。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方芳 赖园林玢

我国亟需改善空气管理体制,否则会陷入“治不胜治”怪圈。 (刘道伟/CFP/图)

为何“重污染城市”名号会变成各地争抢的“香饽饽”?这背后,是雾霾治理重压之下,地方既无“巧妇”,也属“无米”的窘境。如不能解决,将可能出现地方空气“被”达标的危机。

2013年全国两会,灰蒙蒙的北京没有给代表委员们“好脸色”看。

“要真当回事儿,认真地做,而且把它提高到各地政府的政绩,我看用不了十八年,十年就会有明显改观。”全国两会人大代表钟南山接受央视专访时说。

然而,在了解内情的大气环境专家来看,钟南山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

如今,在雾霾治理重压之下,各地处境却很尴尬,甚至“重污染城市”变成和贫困县称号一样的“香饽饽”。

“不少城市都争当重污染城市,拖延达标期限,就像热烈庆祝本县成为全国贫困县称号一样。”一位不愿具名的地方环保官员说。

其背后的逻辑在环保部给出的抗霾攻坚战时间表里:首要大气污染物超标15%以下的城市,力争2015年达标;超标介于15%和30%之间的,力争2020年达标;超标30%以上的,力争2030年前达标。定位越严重,就能“争取”到更多时间。

地方治理空气正陷入既无“巧妇”,也属“无米”的窘境,这也是中国空气质量新标准大提升之后,面临的窘迫现实。

地方失据,专家补缺

业界已在行动。

2013年1月,一个由清华大学、环保部环境规划研究院等十家中国清洁空气领域的核心科研机构发起的“中国清洁空气联盟”低调成立。

“国家设定了很多严格的目标,重点在于落实,但各个地方执行能力存在差异,这个公益性的平台旨在整合资源,为地方执行提供支持。”联盟秘书处负责人解洪兴说。

这场抗霾攻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