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出海”:要“种地”,不要“打猎”

此轮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新能源几乎都高调启动于2010年,在2012年达到高潮,并集体在2013年陷入低谷。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新能源项目,口头上说要去“种地”,实际却恰恰在“打猎”,妄想短期暴利。依靠运气和“打猎”心态,往往难以获得长久成功。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王悦

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清洁能源项目中,东道国规则、文化差异,合作伙伴关系处理以及战略选择等都是一道道难题。 (曹一/图)

此轮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新能源几乎都高调启动于2010年,在2012年达到高潮,并集体在2013年陷入低谷。

金融危机提供的机遇,让中国企业在本国新能源产业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介入了国际新能源投资市场,挫折重重,“几十个项目,失败都不重样儿”。

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新能源项目,口头上说要去“种地”,实际却恰恰在“打猎”,妄想短期暴利。依靠运气和“打猎”心态,往往难以获得长久成功。

世界突然安静了

在临门一脚面前,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下称中国节能)退了回去。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央企,中国节能一直希望在海外有所作为,2012年6月,机会来了。

中国节能宣布与国内最早专业从事太阳能电站EPC(设计采购施工)业务的中盛光电集团成立德国合资公司,二者在海外共同开发至少200兆瓦的太阳能电站。不出意外,这批高达200兆瓦的海外项目将成为中国节能海外扩张的重要里程碑。

一切准备就绪——中国节能已取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海外投资审批文件,一亿美元的投资资金业已等在海外,但在最后合资条款的谈判中,这家央企却临时退了回去。

原因出人意料:“不能接受不控股的要求。”

在海外投资的支持者看来,中国节能在“最应该放大规模的时候错过了机遇”。如今,这个历时3年且一度野心勃勃的海外太阳能投资计划,陷入了僵局。据中国节能内部人士透露,目前中国节能的海外太阳能投资团队几近解散。

不仅中国节能,过去三年里,国电集团、三峡集团、大唐集团、正泰集团等二十多家中国企业都启动了各自的新能源海外扩张计划。

从政治经济稳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到主权信用评级相对较低的希腊、保加利亚、乌克兰,再到马里、埃塞俄比亚、尼罗河沿岸……中国投资者穿梭于希腊游行罢工的人潮中,也曾在赴马里考察前一天,得知将接待自己的当地政府已经被军队推翻……这种全球“扫货”的心态不亚于购买奢侈品。

今年以来,世界突然安静了下来——一度热情高涨的中国新能源投资者集体放慢了脚步。

第一个在海外投资新能源项目的国有发电企业龙源电力就是其一。早在2011年7月,龙源电力就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斩获了一个100兆瓦的风电项目,但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两年过去,在烧掉四千多万加元后,项目仍因各种阻力尚未开工建设。而其位于南非、匈牙利、澳大利亚的项目仍未获进展。

同样,大唐集团2010年5月就高调宣布成立海外业务部,在预评估了二十多个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以及二百多个新能源发电项目后,仍迟迟未出手。“确实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满足我们的收益要求。”大唐新能源海外业务部副主任时文刚说。

更多的则是,投资难见下文。国家电网公司2012年一度试图收购美国发电企业AES风电业务的控股权,但因谈判难以进行而没了下文;而作为第一家获得国家发改委海外投资太阳能电站审批资格的企业,2012年航天机电投资意大利太阳能电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