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民资开放,武汉叩响玻璃门

武汉正在进入一场向民营企业打开大门的全市总动员,但能否敲开这道横亘在中国所有城市中的坚硬的玻璃门,依然还有待观察。即使在武汉领全国开放之先的一些领域,要想进一步开放,也面临着许多制度桎梏。

责任编辑:肖华 实习生 徐庭芳

如何打开挡在民资前面的玻璃门,武汉正在想办法。图为民营企业万达集团正在武汉汉街上建造的商业地产项目,投资额高达数十亿元。 (CFP/图)

武汉正在进入一场向民营企业打开大门的全市总动员,但能否敲开这道横亘在中国所有城市中的坚硬的玻璃门,依然还有待观察。

武汉正在进入一场向民营企业打开大门的全市总动员。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一份政府文件显示,武汉每个政府部门都被详细分配了任务。比如,市国土局要帮助民企进入“三旧”改造,发改委则需要引导进入电站、煤炭等能源领域,新闻出版局则要支持民资投资参股报刊的发行、广告等业务。

对一些投资比较大的项目,财政还会把地方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进行奖励。比如,当年完成投资额超过10亿元、5亿元、1亿元的项目,对项目管理团队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分别给予100%、70%、50%的奖励。

整个武汉,都对民营企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热情。2013年新年时市长公开表达愿景:“到2016年,要力争民营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

这位市长曾经公开坦陈过对民资发展不足的遗憾。他举例说,东风汽车在浙江就培养了一批上亿、几十亿的零部件配套企业,近在眼前的湖北武汉企业,却放过了“大肥牛”。他甚至在招商引资时遇到过一个帮东风做油漆桶注塑机的企业,一年好几亿销售规模。产品是在浙江做好后,运到武汉来。

为此市长公开要求全市“见面就谈投资,使创业成为全社会的时尚;把创业者树立为城市英雄,要崇尚、崇拜他们”。

不过,向民资开放虽呼声已久,而且中央政府也不断以最高层表态以及两次推出“非公经济36条”等方式加以推进,但敲破坚冰始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武汉大规模地向这一难题发起挑战,自然也就率先遇到诸多障碍,并因此而留下许多探索的经验或教训。

螃蟹来了,怎么吃

尽管项目盈利模式还不清晰,但李义打算,一旦政策出台,马上参与竞争。

政府工程在商业模式上的变化,是可见的改变之一。

2013年9月16日,武汉市城投公司于工商联组织的交流会上宣布,计划在武汉市中心城区停车矛盾突出的地段建设100个公共停车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约3万个,投资估算总额153亿元。

“螃蟹来了,怎么吃?”是摆在李义(化名)面前的难题。

他所在的是一个做钢结构的民营企业,更多的时候参与道路、桥梁建设,依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Ashley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