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摘(20140501)

刘鹗所著《老残游记》,向被视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鲁迅有评论:“摘发所谓清官之可恨,或尤甚于赃官,言人所未尝言,虽作者亦甚自喜。”刘鹗的清官有害论,可谓其来有自。孔祥吉在《晚清佚闻丛考》中,披露了翁同龢所写的一张字据:“刘鹗者,镇江同乡,屡次在督办处递说帖,携银五万,至京打点,营干办铁路。昨竟敢托人以字画数十件餂余。记之以为邪蒿之据。”翁同龢这里说的铁路,是芦汉铁路。

责任编辑:刘小磊

刘鹗行贿

刘鹗所著《老残游记》,向被视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鲁迅有评论:“摘发所谓清官之可恨,或尤甚于赃官,言人所未尝言,虽作者亦甚自喜。”刘鹗的清官有害论,可谓其来有自。孔祥吉在《晚清佚闻丛考》(巴蜀书社,1998)中,披露了翁同龢所写的一张字据:“刘鹗者,镇江同乡,屡次在督办处递说帖,携银五万,至京打点,营干办铁路。昨竟敢托人以字画数十件餂(编者注:音舔,诱取)余。记之以为邪蒿(编者注:一种野生植物,根叶可食,以名字不正,借喻奸邪之徒)之据。”翁同龢这里说的铁路,是芦汉(芦沟桥-汉口,后称京汉铁路)铁路。

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上海古籍,2014)提到:由于清政府资金极端困难,把芦汉铁路这个重大工程招商承办(相当于招标),能集股至银一千万两以上者方可参与。刘鹗即参与“投标”的四人之一。清政府委托王文韶、张之洞负责考查投标者的“资质”,刘鹗先是先向翁同龢行贿,被拒,又找王文韶,王文韶觉得刘中标的可能性“渺茫”,让刘去武昌找张之洞(按:王真太极高手)。刘对张之洞声称已集资银一千万两,存在上海某洋行。张之洞托人打听了下,断定这一千万两“全不可信”。刘鹗的算盘是,先由洋行出具一个假存款文件,拿到芦汉铁路的特许权,再靠特许权转借洋债。空手套白狼,胆子不可谓不大。

李提摩太卖点子

李提摩太是英国来华传教士,茅海建在《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上海古籍,2014)根据张之洞的档案,挖掘出李向清政府兜售“点子”的故事。这事的背景是,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大清屡战屡败,朝野都很着急。就在战争还没结束的时候(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战争才算正式结束),1895年2月7日,李提摩太发电给张之洞:“今日得妙法,救近救远。法成,赏一百万两;不用,分文不费。可否奏上?”张之洞因为之前跟李提摩太见过面,了解他的性格,当然要打听清楚他的葫芦里卖的是啥药:“事急,诚有妙法,不惜重赏,望明白函告。但须切实能办,空谈无补。”李提摩太复电:“所言妙法,救目前,亦救将来。所请酬银百万,但发一确电允给,即详细告知。非空谈,不成不取。”一付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架式。张之洞方面复电:“来电简略,未明所指,如果有意相助,请再来宁订议,或详细函知:……须说出大意,成不成有何确据,即可立合同,决不食言。”意思是你不愿意讲得太详细的话,可否透露这个点子大体是什么方面的,水战的,还是陆战的,能不能让倭人退兵?李提摩太仍不松口:“水师、陆军安内防外,富国、裕民罔不包,非空空讲和救急可比。中国采用此法,立可试行。确据一办,立见。”药方包治百病,但要先立字据,才能示人。

张之洞派驻上海的“坐探”赵凤昌听闻张之洞要接见李提摩太,连忙发来电报提醒:“沪洋人见李提摩太,如中国大和尚,以善说法,交华贵官,借以夸洋人。……幸勿信其言,……以免空费精神。”张之洞与之面谈后,方知道李提摩太除了想让英国成为中国的保护国外,并无甚妙计,只得如实禀告光绪帝:该教士“语多闪烁”“仅空言劝和”而已。

网络编辑:zero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