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新形势下的几个现实问题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谈当前中国对外关系

以人为本的外交服务对象更多的是普通的中国游客、留学生、打工仔,而不是那些大公司和利益集团。外交部门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外交为民,避免出现国内一些政府官员的“傍大款”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公司为外交部门提供赞助的时候,需要认真思考、总结和反省。

责任编辑:曹辛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据《京华时报》2014年5月5日报道:5月4日,习近平主席和北大学生座谈,他告诉在场的国际象棋冠军侯逸凡:“回头给外交部的官员们好好上上课”,让他们也从棋局中学学博弈的道理和方法。

目睹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种种新问题和新挑战,南方周末采访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

中国决策缺乏细致全球规划

我们看(中国的)各种重大规划和设计,发现其重点仍在于国内。中国决策和战略思维还是向内看比较多,向外看相对少,尤其缺乏细致的全球规划。

南方周末:习近平主席为什么要让侯逸凡给外交部官员而不是其他部门官员上课?请具体说说。

王逸舟:首先这个段子我不敢肯定,我看到完全不同的说法:让(侯逸凡)给他们(外交部)指导棋,让他们会“博弈”,这也是一种说法。所以说具体只有当事人才能回答你。

但是现在很显然,我们从最高领导到军方到外交,都在面临很多新的情况:

过去每次(出国)就这么多人,现在出去(多)是好事情,但是同时也涉及怎么样能够保护他们的问题。

或者(再比如),中国(过去)没有重视海洋,但是现在习近平提出了海洋强国目标,这是好事情,但同时你目标又要实现,又不是单独你自己的海,所以就会产生一些纠纷问题。

过去中国没有能源出口问题的,毛泽东时代基本上能源都是自保的,所以没有外交问题;现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铁矿石进口国,所以又有一个能源战略的外交问题。

这些问题用我们的话说都属于大国,特别是中国从一个区域性的大国,向全球大国迈进的时候,这个问题会越来越多。但是处理这些问题,就会使中国人得到提升,也会使我们领导人获得全新的视野和手段。

我觉得这是一个历史必然,是必由之路。我觉得他们也有很多观念在调整,你也可以找出来,需要创新,需要斟酌,需要自我纠正。如果单纯具体某一个部门,打他的板子,好像也不对。新的情况出现了,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手段,远远地跟不上,怎么办呢?纠错适应然后再提升。

此外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们看(中国的)各种重大规划和设计,发现其重点仍在于国内。中国决策和战略思维还是向内看比较多,向外看相对少,尤其缺乏细致的全球规划。目前,中国虽然已经迅速成长为大国,但仍然年轻,在心智育成、权力运用、战略设计方面,仍然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

外交要转变到为老百姓服务

我们的体制机制,外交的观念,外交的本身包括各种现有的安排对中国在全球走出去是不够的。一定要与时俱进。

南方周末:你提到外交体制需要改进。除了更多投入、增编制、提高其在政府序列中的地位之外,外交体系内部的改进还需要具体的措施?

王逸舟:实际上,立竿见影的,王毅已经尝试一些,比如说李克强总理这次在非洲也提到,要建立全球呼叫系统。什么叫全球呼叫系统?我们在全球世界各地,对我们在当地也是保护,过去没有联网,现在争取能够全球呼叫,信息的及时通达,预警时候我们自己解决或者协调当地政府解决,这是他的一个设想,这是当下正在建立尝试的,实际上叫做全球呼叫中国系统。

另外我觉得加强三大部门军方、商务、外交之间的协调很重要,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