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零死亡可以做到吗?

2013年中国超过27万人因交通事故丧生,平均每十万辆机动车死亡201人,同年瑞典每十万辆机动车死亡人数仅为6人。这个人口不多的北欧国家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责任编辑:朱力远

2012年2月9日,贵州省贵毕公路77公里处,发生7人死亡2人重伤的特大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当地交警、消防等部门快速组织人员施救。 (CFP/图)

2013年中国超过27万人因交通事故丧生,平均每十万辆机动车死亡201人,同年瑞典每十万辆机动车死亡人数仅为6人。这个人口不多的北欧国家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世界上第一起由汽车车祸引起的死亡发生在1896年8月17日的英国伦敦。至少部分研究者是这么认为的。死者是一名44岁的女性,名叫布里奇特·德里斯科尔(Bridget Driscoll)。在尸检时,验尸官说:“这样的事情一定不能再发生了。”

然而,一百多年来,随着人类交通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交通事故死亡已经成为了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21世纪初,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说法,机动车事故在世界范围内排在5到29岁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一些研究者在2005年也提出预测,到2020年,机动车事故造成的死亡将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三的死亡原因;相比之下,它在1990年时还排在第9位。

今天,车祸是美国纽约14岁以下儿童受伤死亡的首因,它在老年人的死亡原因中排到第二位。在这座现代化大都市里,机动车平均每两个小时会造成1人受伤或死亡。

在这样的背景下,纽约在今年发布的“交通零死亡愿景”似乎遥不可及。然而纽约市政府却在愿景行动计划中表示,这将成为一个基础,“终结我们街道上的交通死亡与受伤”。

纽约借鉴的是瑞典的经验。这个人口不多的北欧国家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交通零死亡愿景”。2013年,瑞典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264人,创历史新低,平均每十万辆机动车死亡人数仅为6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2013年中国有超过27万人因交通事故丧生,平均每十万辆机动车死亡201人。

瑞典的交通系统自1940年代开始强劲发展,1970年代时机动化和交通伤亡呈现平行增长的态势。“当时我们认为更高的机动化必将会导致更多的伤亡。”瑞典交通安全署交通安全专家安德斯·理叶(Anders Lie)这样说。但现在看来,这不是必然的。

绝大部分交通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