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生活

图片说明...

我相信,很多年以后,库尔班古力仍然会记得2014年5月12日,在天安门广场上度过的那个下午。这一天,在欢迎这位土库曼斯坦总统的仪式上,中国的三军仪仗队中出现了13名身着礼宾裙装的女兵——这是在中国仪仗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建制。她们精心裁剪的礼服、明亮的马靴,以及扁平而硬朗的中国面孔,如此突如其来地修饰了这个国家的姿色。

人们已经开始把这件事与一年前彭丽媛在伏努科沃机场的惊艳亮相相提并论——在那之后,共和国第一夫人考究的外套,和她不厌其精的胸花、围巾和手包,一次又一次地让全世界瞩目并惊叹。这位演唱家在政治舞台上的举手投足,洋溢着一种真正经过训练的上流人士方能具备的自信和教养——这些符号,正在成为全世界打量中国形象的全新出发点。

这个古老的“礼仪之邦”,正在经历着一场鲜活时尚的礼仪革命。

礼仪是华夏文明的根本,周公旦制“礼”,上至邦国建制、庙堂礼乐,下至膳食服饰、耕种渔猎,对中国人生活中的教养和文明作了全面的规矩,乃成后世不得僭越的典范。假如说“劳动”令人得以区别于野兽,那么“礼仪”则令社会得以区别于丛林。礼仪是文明的结果和标志——假使一个社会的物质条件尚无法保证人们免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恐惧,那么人们何来闲暇和动机去思考:如何对待手边的器物、如何接待周遭的人物、何为正确的衣着、文雅的敬语……凡此种种精神上的奢侈品?

因此,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大幸就在于,我们正在目睹着这个国家——在被一种质朴、坚韧、强壮的红色审美深刻影响了半个世纪之后——开始寻回她礼仪传统中沉睡着的尊贵和文雅。

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两头,一边是积贫数十载后对财富的饥渴追求,一边是经济大发展打开的欲望宝盒,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古代哲人“克己复礼”的教诲——这不仅仅关于一个人如何骑上一匹马或者在起居室里漂亮地坐下,不仅仅关于一个人如何用小勺敲开蛋壳或者在聚会上选择正确的领结。礼仪,归根结底,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克制内心的野蛮和荒唐,展现身而为人的尊严和教养。

这种尊严和教养,既不可能从财富和权力中天然的继承,也不可能从一堂“礼仪课”上立等可取地掌握。然而礼仪,确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语法,用来让一个人与世界和他的内心进行持久的、体面的对话,琢磨他的面貌和行为,久之,塑造出令人肃然起敬的优雅做派。

礼仪,可以造就一国之士,决定一个国家的底色,万国来仪。也有些时候,像旷野之中一树灿烂的花,静静地在你心底盛开,不闻不问。

这是在你翻开这期专题,学习那些“正确的姿势”之前,所需要记住的事。

 

何佩嵘:以礼待世界

“美国也是一百年前才富起来,一个个暴发户到意大利买古董,一出手几十个、几十个地买,吓死欧洲人。彼时的美国正如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西方事物涌入中国,迫使中国和世界好好相处。”

采访何佩嵘的时间是在上午10点。当她打开酒店房门时,仍是一身白色睡袍,精神却很饱满。为了摄影造型,何佩嵘没有上妆,一脸素净白皙。见到男摄影师也不避忌,笑呵呵道“你们怎么做,我听你们的。”

 

她整个背在白色大沙发上,一边任造型师摆弄她的头发,一边讲述自己的故事,不时提醒造型师“眉毛不要修哦”“头发还是不要全部盘起来”。想到手机里有什么好看的图片,她立刻把手伸向手机,迫不及待地与记者分享。如此洒脱轻松之姿,让人不禁发问,这是《福布斯》2013亚洲最受瞩目的女性的入选人之一?

早年哈佛毕业后,何佩嵘报名参加了瑞士一家传统的淑女学校,这所学校以培养贵妇人而闻名,学生包括英国已故王妃戴安娜。在6个星期的课程中,何佩嵘每天从早上7点学习到晚上7点,内容包括西式餐桌礼仪,着装礼仪,西式插花,举办宴会、招待客人等女主人课程,“我是其中最好的学生,所有课程要么是满分,要么是九十多。”

现在的何佩嵘行程安排得很紧,参加达沃斯经济论坛,担任北京798英伦当代史艺术博物馆的赞助商,还要亲自为自己的礼仪学院授课。身兼数职的何佩嵘连连叮嘱助理,买机票“一定要买最有灵活感的机票”,随时更改目的地或者登记时间。

 

办好一场趴

热爱女主人身份的何佩嵘,将繁琐的礼仪首先落实到刀叉碗碟上。

“我非常喜欢做女主人。”何佩嵘多次直言对“趴(party)”的由衷喜爱。每个周末,在北京最好的西餐厅TRB,何佩嵘都要精心打造一场“微宴”。“微宴”,顾名思义,规模非常小,每次受邀的嘉宾不过十人。不过,流程却比大规格的宴席精致得多。

 

出席宴会者多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名流人物,有大使,有企业家,也有贵妇名媛。嘉宾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及使用语种,要在一张圆桌把十人的位置安排得恰到好处,何佩嵘自然要费一番心力。她习惯把来宾名字写在一张张小纸条,如布棋般移动。“这位大使来自法国,只会法语和英语,那么他的左右两侧其中有一个需要熟练英语。”何佩嵘的心愿是希望每一个人在宴会结束后都能结识九个新朋友。

 

正如英剧《唐顿庄园》所演绎的,高雅的宴会必是在一套严苛的礼仪下进行,有条不紊。何佩嵘说,自己的上升星座是处女座,对完美执着。邀请函上除了标明宴会主题,也会将着装规范一一列出。该Casual style, 绝不希望来宾以一身Cocktail出现。

 

何佩嵘特别希望收到回涵,因为常在安排吃食上“挫败”。与一女学生在一次宴会的对话她印象特色深刻:“这个鸡腿你不吃的吗?”“其实我不吃肉的。”“我的助理不是问了你有什么忌口吗?你为什么不说?”“因为我不希望你为了我另外弄一份。”嘉宾所谓的“客气”让她哭笑不得。她不得不重申,满足每个人的胃是女主人的职责与骄傲。

 

回涵的另一作用是确认宾客是否准时入席。譬如,若获知VIP旁边的客人十几分钟或半个小时才能入席,便要“被换位”。在何佩嵘眼里,一个位置牵动整个饭局:上菜顺序以女士优先,男士次之,而女士中又以身份地位尊贵者具有优先权。可想而知,迟到带来诸多不愉快。

 

每逢席到高潮,众人齐齐举杯,觥筹交错,气氛看似一派融融得乐。若何佩嵘蹙眉,抬手示意侍应帮自己换一杯红酒,便是左右的宾客可能拿错她的酒水了。这是客人在圆桌就餐经常碰到的尴尬。BMW,本是宝马品牌的英文缩写,现在何佩嵘把它变成就餐小贴士来化解拿错酒水的尴尬。“B指面包bread,M是主食main course, W便是酒水wine和water,根据三个字母的排序,揣摩一下就知道酒水是放在左手边的。”

 

应对宴会上的一切,她全然游刃有余。当评价自己的交际能力时,何佩嵘用了一句“小至8岁的小孩老至80岁的老人都能谈得来”。她的秉性养成跟家庭成长环境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来自妈妈的影响。何佩嵘说,她是她的偶像。从已谙世事起,妈妈出差旅游都会带上她,鼓励她和陌生人交流。她依稀记得,“一次在日本的酒会,妈妈让我跟沙土先生打个招呼。”当她怯生生走向这位50多岁的日本男人。妈妈还提示道,在日本的时候不能称呼“Mr”,而是“さん”。“他有一个女儿跟你差不多大,你也应该跟他聊聊,邀请他带女儿香港到玩。”回忆这些,何佩嵘特别感激妈妈一步步的教导,让自己充满自信。

 

学习插花也是受妈妈的影响。餐桌床头,每日有鲜艳欲滴的花朵点缀其中,能让人心情愉悦。“这也是女主人的必修课。”到了瑞士后,何佩嵘开始系统学习插花技艺。花道有两系,一是“摩登”,二是“古典”。熟稔花道后,在北京家里宴客前,她必驱车到花市悉心选花,配合宴会主题,布置一两瓶花。

 

骑马有道

如果“修身养性”有新解,那么对于何佩嵘来说,妈妈的影响在于“养性”,爸爸的影响则在于“修身”。

 

何佩嵘的手机里有这样一张照片:纤瘦的她身穿黑色收腰外套,配一紧身白裤,长靴及膝,头盔覆着盘紧的发髻,带着白手套的双手正紧攥住缰绳,胯下黑马高抬前蹄,欲跃过高约一米多的障碍物。

 

骑马是何佩嵘的最大的爱好。对于很多人来说,骑马是一项奢侈的爱好,素被称为“贵族运动”。因为爸爸是马主,何佩嵘五岁时开始接触马匹。九岁从香港迁往北京石景山后,骑马练习愈加频繁,也会参加马术障碍比赛。十岁赴美学习后,时间仓促,几乎没有骑马的机会。何佩嵘粗略算了一下,大概有十几年没有定期去骑。

 

不过,因瑞雅礼仪学院有一项实景练习的贵族运动的课程,而浪琴每年五月在鸟巢会举办马术障碍赛。禁不住对方的一再“游说”,何佩嵘今年不仅要带着学生去观看比赛,还会重上赛场。

 

因为重新开始骑马,生活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我2013年的愿望是11点睡觉,2014年之后变成10:30上床,6:30起床。以前11点睡,7点起床游泳,泳池在我们家旁边,要游半个小时。造型师会8点到帮我做发型。现在更早,骑马要两个小时,开车到郊区的马场要半个小时。”一周四五次骑马的频率,时间吃紧不必说,从马背上摔下来也是常有的事。何佩嵘摸摸后背,感慨骑马旧伤,现在咳嗽还会牵动脊梁骨隐隐作痛。

 

为了这次比赛,她特聘了国家奥运团队的张可教练,苦练骑技。见她骑马日益精进,一马友还想让她去展示比利时的温血马。不过,她自己有一匹爱驹,昵称“布拉克”,是一匹七岁的黑色公马。十岁以上的马经验丰富,但“年轻”马儿精力更旺盛,也更难驾驭。

 

难度愈强反而激发她挑战的兴趣。“骑马是很有难度的,你得把马和人的联系,做很多不同的动作。从奔跑到慢跑,从慢跑到停,表面看起来你没动,但其实要进行一系列动作,策马前进。以障碍赛为例,跨越障碍的难度在起步点。如果起步太晚就太近,跳不起来;太远,马跨距离大,跳得不舒服。如果两个障碍物挨在一起的,跳完一个再跳第二个,中间的反应尤为重要,跳得太远或者太早都会产生危险。”为此,每次比赛前,何佩嵘会提前用脚步丈量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在心里划线断点。

 

虽然插花、滑雪也是她的爱好,唯有提到骑马,她眉眼全是兴奋。正如她所说,这是“培养勇敢,跟一个有力量的动物相处的运动”。

“不学礼,无以立”,一句出自《论语》名句她信手拈来。谈到“礼仪”,她娓娓道出创立礼仪学校的缘由,“中国的‘礼’有两千年历史,中间因历史问题中断。但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在三十年内有那么快的发展。何佩嵘不对自己的国家包容一点?“美国也是一百年前才富起来,一个个暴发户到意大利买古董,一出手几十个、几十个地买,吓死欧洲人。彼时的美国正如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西方事物涌入中国,迫使中国和世界好好相处。”

 

何佩嵘的目标很明确,教授的是国际礼仪而不只是西方礼仪。“我们带着学员到哥斯达黎加咖啡馆品评正宗的咖啡,了解咖啡馆。到印度尝试用手抓饭吃。

 

张洋睿:译者谈礼

“礼仪不是露出牙齿微笑的那一刻:嘴巴微张,嘴角上扬,露出八颗牙齿,机械而生硬的表情。”

在中国的口译员圈子里,张洋睿凭借十几年的打拼,已然小有名气。一身西装革履,甫一看跟白领精英人士无异。访谈一个多钟,隐约可以感觉他的不同——言谈举止,礼节到位。夸张点,连一个眼神都是拿捏得恰到分寸——何时与对方对视,而这个对视时间又该多长。

来自自称“礼仪之邦”的中国,常做涉外的口译工作,唯有把“礼仪”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张洋睿才能在一切场合,应对得体,游刃有余。

做个礼译

张洋睿非口译专业出身。在美国国土安全部运输安全局TSA担任翻译,负责中方外事交往事宜时,彼时的英语水平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只能算“一般”。那时的政治背景是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事情挺复杂,”张洋睿表示不想深谈。中美双方都没有考虑到安排专业口译员。一直扮演“通讯员”身份的张洋睿被指派上场。“很紧张,每天碰到的专业词汇记满几十页,晚上回到宿舍背到两三点。天天如此。”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一年。张洋睿在口译水平突飞猛进。

回国之后,他开始参加许多大型国内国际会议的口译员,其中包括博鳌亚洲论坛。2007年,他代表中国民航全行业参加中央电视台“CCTV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表演大赛,同时也获得“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大赛的金奖。“2008年是多事之秋,尤其是汶川地震带来的影响。比赛举办得很低调。”

这次比赛从某种意义上改写了张洋睿的人生轨迹。在准备礼仪知识大赛的过程中,他上网搜索,才知道,原来还有一个被人们奉为礼仪皇后的June Dally-Watkins。见到照片的第一眼就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风姿绰约依旧,很震惊”。

比赛结束后,借着到澳大利亚度假的机会,张洋睿到Dally的学院报名上课,每周六上一整天课,四周内完成所有课程。“不管去哪,每个周五就要飞走,然后每个周六就要飞回来。澳大利亚国内航班也很贵”,他的旅行被彻底打乱了。后来因为旅途中的一个意外,礼仪课程只能暂时撂下。“我必须分心,但是不甘心。”张洋睿直接约见Dally。前后共见了两次,当时心下觉得十分合缘。“她的哲学特别适合我。那时候我就有一个私心,就是要把Dally带到中国,那样就可以学完她的课程了。”Dally欣然应允。“我问她可以教什么,她说‘I can teaching everything. I am dreaming to go to China’。回国后他天天梦魇,怕辜负一个重要人物的许诺。

张洋睿相继担任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CVCC礼仪训练教师,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成员单位抵离团队礼仪培训师,也频频现身大型比赛担任双语主持人。把口译以及丰富的礼仪教育经验结合,打造一个培育国际精英平台的想法渐渐在其心中酝酿成型。也就有了后来的达领国际精英学院。

世界礼仪皇后的信徒

“Miss Dally就是我的信仰,Miss Dally不做的事情我绝对不做。我离开一个座位走了,没有把椅子推进去,我走到停车场也要跑回来把椅子推进去。如果看到服务员把它推进去我会感谢他,如果找不到那个服务员,我会感谢门口的咨客。我说感谢你们,他不知道我感谢啥。就像基督徒做错一件事情会去忏悔。”

张洋睿盛赞,Dally就是一个活出来的贵族。他紧紧追随着她的步伐。譬如送礼,Dally为感谢广州酒店的款待,准备了印有澳大利亚地图或者考拉熊标志的五六欧元的小礼物。“具有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送礼在心不在价格,张洋睿给他人的礼物也不再求奢华。礼仪学院的院长和夫人34结婚纪念日。他托陕西手工艺人把他们俩的结婚照用剪纸剪下来。夫妇看到这薄薄的剪纸,雀跃得跟孩子一般。

未接触Dally之前,张洋睿受邀为华南高速培训收费员。培训完之后他感到非常“恐怖”,怕看到员工们露出牙齿微笑的那一刻。嘴巴微张,嘴角上扬,露出八颗牙齿,机械而生硬的表情。有很长一段时间,张洋睿拒绝接一切礼仪培训业务。“我觉得要Miss Dally的精神重组以后,我再给他们培训。”他现在给广州博尔曼酒店培训。收到的反馈是员工感觉舒服,“跟顾客be closer(亲近)。”

张洋睿参加了博鳌亚洲论坛的翻译团队,成员都是自北京而来。工作时口译员集中在一个隔间。每个人穿着“北脸”,一款高领外套。若加上戴上帽子,几乎看不清脸。“口译员之间互不认识。”脱鞋进隔间待命。另一口译员在旁边转转悠悠几分钟后,过来搭讪。“我们这次做多长时间。”他问。“两天半吧。”张轻声回答。“他说话并不客气,坐下来也大摇大摆。”这不是一个专业口译员所作所为。

另一次也是大约三年前的夏天,在北京的口译任务。会议进行到一半,隔间突然闯进一个拿着手提箱,穿深绿色裙子,一只手戴白手套的女翻译员。“她进来就问,你见到我手套了吗?”张洋睿在翻译,没有搭理他。女士继续翻找手套,不说话。最终找到与否,张洋睿不记得,大概是不曾留意。在合作工程中,遇到这样的伙伴最让他头痛,“能不遇上尽量不遇上”。

口译员有所可以为而有所不可以为,所不能为者,如上。记者发布会上端坐严正以待的翻译员形象早已刻印在人们脑海,但对他们在晚宴等非正式工作场合的表现一无所知。

在晚宴上,他们可吃可不吃,在领导人交流时可以不用再做笔记。餐桌谈话大抵是“small talk(轻松谈话)”,无甚要紧。至于赴宴礼仪,张洋睿认为Andy,他一个从澳大利亚的留学回来的学生堪称表率。“以前做过香格里拉的礼宾,他每逢晚宴都会‘煲呔’,一米八几,穿着很得体。”张洋睿说,作为口译员要时刻记住,作为邀请方的代表之一,要为邀请方增色,而不只是单纯配合而已。

传播礼仪

反思做口译工作遇到的种种各种仪态失当的行为,给张洋睿很大的启发。“如果是一份工作,做到60岁就退休了,如果是一份责任,干到70岁终于卸任了。如果你是生命的召唤,那是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来世你还会这么做。Miss Dally就是第三种。所以我觉得,不是我们找不到别的工作做,我们传统文化里有压制,只要是能挣钱的工作我们坚持去做。每天我去捕蝴蝶不一定捕得到,但是我只要把花种好了就不怕没有蝴蝶飞过来。”

去年年末,达领国际精英学院经过繁复筹备后开学了。单课程设置修改了不下十次。对于全部的学员,院方要在上课前采集到他们的年龄、家庭、职业尽可能详细的信息。老师对每个人适宜的色彩也进行了分析。“我们教你如何选择适合你的颜色,如何搭配时装”。院长曾在好莱坞的工作过,研究颜色长达40多年。

学员以女性居多,其工作主要是企业白领等对商务谈判或涉外工作有交高要求的。今年3月这一期没有一名男性学员。第一期开课,学院招收了一名叫Teddy的17岁男生。他的父母是大学老师,他从小没有上过学。上完口译课变做了“同传”,即同声传译。“他的父母知道儿子的教育基金应该花在哪些地方。”张洋睿不止一次跟人分享这个得意门生的故事。

“比如说握手,握手你要不要拥抱,你为什么不抱;你要说nice to meet you 还是lovely to meet you,还是要说什么话,它代表着什么;这次谈判是以他为主还是以你为主;你应该怎么准备,进门的时候要怎么准备;见到对方的时候。你的灵魂是平等,哪怕对方是胡锦涛主席。”张洋睿和记者握手示范,虎口交握,力度很大。“谁是uphand(手在上)。如果你是uphand我会把他扳过来。”

因为熟识礼仪,更确切地说礼仪技巧的作用,给张洋睿的工作带来不少“好运”。现在他为宝洁培训产品经理的口语。和总经理见面前,张洋睿没有十足把握拿下这个大单子。因为对方迟到,等待着的张洋睿顺便欣赏起宝洁的宣传册,了解了一些新品。总经理姗姗来迟,一进门,抱歉地说让她久等了。“我说没有(等很长时间),我在欣赏房间里的香味,你就来了,踏香而来。”对方一下来了兴致,兴奋地介绍,这是公司的新品。进入正题前,张洋睿还问“新品什么时候上市。”寒暄似的聊天,不知不觉传达了重要信息——他关注宝洁,以及它的产品。

张洋睿也没有隐瞒,很明确告诉总经理,自己公司刚刚起步。得到世界五百强公司的青睐已是幸运。“她说我很忙,要开一个会。说完就把方案文件合上了。”张洋睿依旧没有放弃,试探性地说,“您忙,那我就不占用您更多时间了。”张没有继续把态度放得更低去求得合作,对方很是吃惊。旋即对他说,稍后安排秘书签合同。

末了,他递给张名片,张洋睿才递上自己的。又顺便叫对方扫了自己名片上的微信。“现在过任何节日都会发私信给她,而她总是会一一回复。”礼仪是双向性的,对方能感应到也会做出回应。这是张洋睿礼仪修行得到的又一心得。

 

Miss Dally:微笑是给自己灵魂的

“中国人发达了,但是礼仪跟不上。这是令人痛心的。”

“What’s the beautiful sunshine!”她足足用了两分钟的时间赞美阳光。进入五月份,广州持续降雨,每天阴云密布。朝阳透过密实云层缺口,洒下几道光晖。她笑容得很灿烂,表情夸张地说,这是她来穂后看到的第一缕阳光。

前一刻,这位88岁吐字清晰平稳,语调抑扬顿挫,端坐时无时无刻不并拢修长小腿的的女子还在拜访广州某星级酒店行政总厨,感谢他们的热情款待。这是她吃完早点后的第一件事。一路走来,碰到的服务员都主动打招呼“Good morning,Miss Dally.”“Good morning,daring.”她招手回应。

Dally(Dally)即June Dally-Watkins,一位跨越两个世纪的传奇女性,被奉为澳大利亚的国宝,更有“世界礼仪皇后”之称。

风华年代

June Dally-Watkins成名很早却身世坎坷。她出生于澳大利亚一个名不经传的村庄,私生女的身份让她的童年饱受嘲讽。机缘巧合,一日她恰好被在乡间采风的法国摄影师摄入镜头。摄影师告诉她妈妈,Dally有当模特的潜质。对于小朱莉来说,model并不是一个陌生词。那时百货商店向让模特穿着他们的新品在杂志上展示。杂志两周一份,不常进城的农民一般都是通过邮寄方式选购衣服。“Just wearable, not fashionable.(衣服很普通,非时尚)”妈妈不久真的把她带到悉尼,向杂志社推荐她的女儿。第二天,被一眼相中的Dally果真当了帽子的展示模特。那年,她刚好13岁。若干年后,她被评选为澳大利亚最上镜模特,从此声名鹊起。

Dally缔造了一个现实版的灰姑娘传奇。不仅是澳大利亚顶级模特,还涉足好莱坞,与昔日多位巨星结识。百老汇舞台名剧《毒药和老夫》,电影《哈维》,《第42街》等经典电影的服装设计师Orry Kelly邀请Dally到他的私家派对。Orry Kelly也是澳大利亚人,去好莱坞寻梦前在悉尼学习艺术。这位来自南半球的名淑很快融入好莱坞娱乐圈。与《罗马假日》男主Gregors Peck的一段罗曼史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两人漫步于好莱坞街道的照片至今保留完好。

在模特事业顺风顺水的同时, Dally 母亲看过‘魅力学校‘的相关介绍,于是建议她在开办模特培训和经济公司的同时也开办一家这样的学校。“然而,我觉得’魅力‘太抽象,我不喜欢,所以创办了一家’仪态学校。”

1950年,Dally创办了澳洲第一家,也是南半球第一家个人教育学院(Personal Development School)。这类学校在当时仅美国纽约和伦敦各一家。次年,她又开办了澳大利亚第一家模特经纪公司和培训学校。在她之前,模特都是通过客户直接单独联系的。三十二年后,Dally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舞台经验,又开办澳大利亚第一家商务礼仪精修学院。迄今为止,接受过JDW直接培训的学员有40万人之多。另有5位世界小姐、7位环球小姐、12位澳大利亚小姐、13位世界级超模,其中最具知名度的,当数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和炙手可热的超模米兰达•可儿。而且妮可•基德曼将在恩师Dally的自传电影中扮演她。

师者仁心

她的衣服右胸前固定地别着一枚小巧圆形金色勋章——The Order of AUstrilia,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于1975年设立,每年颁发给各行各业为澳大利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指尖抚摸着勋章,Dally甚至已经忘记得到它的具体日期。记忆深刻是总督在两百多人的注视下,对她说“Miss Dally please come up. You are the next one to receive the reward.(请Dally小姐上前,您是下一个获奖者) ”接着,她在闪烁的镁光灯中款款走上台,接受勋章。

63年的努力,她在悉尼的模特培训和经纪公司已经发展为JDW商学院,85岁时,她获得了“终生教育澳大利亚人荣誉”奖。

JDW商学院创办初衷很简单。许多年轻人高中毕业后对未来一脸茫然,不知何去何从。“你愿意花上一年的时间跟我学习吗?”她开始向年轻人发出邀请。课程针对不同的商业领域,目前JDW专修学校提供三种可以选择的课程,第一种是从周一到周五一个周的课,第二种是周六上的“企业成功”课,最后一种更加深入的课程是为期一年的商业专修学校。 Dally要求从JDW毕业的学生学会如何展示自己,言语举止得体,具有优秀演讲口才。学生在毕业后在名企普遍获得高级职位。

澳大利亚的媒体人Frank•Packer在1933年创办的《Women's Weekly》,一本在当地家喻户晓的女性周刊中有一则关于Dally的轶事。当第一批模特毕业后,Dally找人打印毕业证书,共20份。母亲对她说,为什么不印300份呢,这样更便宜一些。Dally顿时失色,原来这些文凭不过是一堆廉价纸。“Teaching is gift.”Dally重复说道,应该是让人终生受用。

在澳大利亚时,她每天早晨会亲自去开校门。她会出席学院每一届毕业典礼,为他们一一颁发证书。她自称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老师,绝对不允许学生走神。对待学生,她有自己的准则“caring and loving(关怀和关爱)”但绝对不是“forcing(强迫)”。对待4个子女,7个孙子也同样如此,即使多了一层血缘关系。正如她妈妈对自己一如既往的苛求。

中国情结

Dally教育了三代澳洲人。“我的学生们跟我说‘您曾教过我的祖母和我,现在又是我的老师‘这不是很其妙吗?”做为一名公众演讲家,裁判和礼仪专家,她依然有很高的需求热度。每当媒体遇到礼仪方面的问题,总会咨询Dally。她说”告诉别人的的想法,得到人们的认可,不是很开心的吗?”Dally与人交流时时常用到他人的名字。“每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不是吗?为何我们不能用名字来彰显他们的尊贵呢?”

仪态教育元老的身份搭建起Dally和中国缘分。1958年,Dally第一次来中国。因到香港参加时装秀,再从香港坐船到广州。那时坐船是唯一能进入中国大陆的途径。在她脑海中,依旧清晰记得,当时所见是一排排低矮土屋,成片成片的稻田,人们埋头插秧。勤劳是她对中国人的第一个印象。第二次则是从香港帮一个深圳朋友带电视机过去。她认为,那应该是进入中国的第一部电视机。她喜欢说中国是她的另外一个家。

采访中,Dally提到,中国人经济发达了,但是礼仪跟不上。她认为这种现实非常让人痛心。“我既然来到中国,就得传播自己的理念。“她笑着说:”你一定也认为中国需要礼仪吧?中国人需要国际化,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们也已经有这样的愿望。你知道吗?在悉尼,每个人都低头沉溺于手机。更为严重的是,人们不再与自己的大脑衔接。再也没有人放空沉思,静坐想象。人们的大脑需要运转。

 

Miss Dally将在中国传授的课程名为“雅然精英课程“,这门课程指导中国游客境外旅游时如何举止文明得体。她说:”我们努力向大家解释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同时教大家如何做到。当你明白一件事情的必要,做起来就容易许多。

再次中国之旅她感慨昔日落后的广州如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是,“她觉得中国应该再好一些,与世界接轨。”Dally现在能说很标准的粤语“唔该晒(谢谢)”“早晨(早上好)”,喜欢中餐,也可以使用筷子。

美人依旧

Dally现在没有电话、手机更不用说发电子邮件。在澳大利亚,她与外界的联系全部依赖其私人助理。““若一个人的大脑不思考,躯体又将受何益处?大脑是人的控制中心。技术正从人类手中接管这个世界。”Dally自己没有手机,也没有其它通讯设备,更喜欢听秘书转达各种消息,然后在空余时间回复。她相信,电视和时尚对生活有不良影响。“风格永远不会过时,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将愚蠢至极。”

谈话中,她多次提到,手机毒害了现在的年轻人,无论是在澳大利亚还是中国,所见到的年轻男女人手一部手机,低着头盯着手机屏幕。Dally一手做拿手机的姿势,一手假装在屏幕打字。“Da da da,their brain slow down(哒哒哒,他们的大脑都迟钝了。)”小时候步行上学的路上,她经常一人往返两公里。一个人慢慢走,幻想,思考,观察沿途的一切。她喜欢闭上眼睛,把上一秒见到的东西再在心里画出来。Dally的中国朋友张洋睿坦言自己的记忆力远不及Dally。每次出行,从停车场到宾馆的路,再复杂Dally只要走一遍就能记住,而他还是会迷路。

“I think i always 25”每当人们问起这位耄耋之年的老太太关于年龄的话题。她笑容可掬大声回答,自己只有25岁。88岁高龄却不像一般上了年纪的老人,老态龙钟,行动迟缓,身材苗条如初。经常被邀请上T台示范走秀,风采不减盛年。“人们都认为她一定用什么高级的保养品,其实她用澳洲绵羊油,强生婴儿润肤油,爽身粉。”张洋睿欣赏她的年龄催眠法。近距离观察中,还是可以见到Dally皮肤上的褐斑,俗称老人斑,只是被衣服的颜色映衬下,看起来淡了。“人们一般喜欢称呼她Miss Dally”,Miss 是英语国家对未婚女子的称呼,而Dally有过一段为15年的婚姻。

在超短裙,超短裤大行其道的时代,Dally用了一个很严厉的词来评价这类穿着——disgusting(恶心)。“The fashion come and goes every year, but style last forever.”中文翻译即是:时尚来去匆匆,年年如是,而风格永恒的。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