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中国马术平民化之困

有着“贵族”标签的马术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并非受困于钱的问题。比起推广竞技运动,马术文化与精神内涵的大众化更为迫切。

 

有着“贵族”标签的马术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并非受困于钱的问题。比起推广竞技运动,马术文化与精神内涵的大众化更为迫切。

从5月9日2014浪琴表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开幕为起点,马术在中国迎来了“红五月”,短时间内大量高水平比赛云集,让马术再一次成为焦点。

就在浪琴表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开幕当天,离比赛所在地国家体育场16.8公里外,刚从南美回国的吴帅正忙碌地在淘宝网上下订单。他的订单涉及近十种商品,无一不与马有关。

吴帅的身份是常驻南美工作人员,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马术俱乐部Carrasco Polo Club的学员。Carrasco Polo Club由乌拉圭全国马术冠军Jorge Rossi开办。

吴帅并不是吴家唯一的Carrasco Polo Club的学员,他的孩子也在此学马。由于希望在乌拉圭上完幼儿园的孩子可以接受纯粹的母语教育,早在吴帅归国前数月,他的孩子已然回国开始上小学。

回国上学唯一的代价是孩子必须暂停自己的马术兴趣。尽管知道在北京有将近100家马术俱乐部,吴帅仍然不希马术。正规性是吴帅担心的主要问题。

2014浪琴表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亚军得主——“德国马术之父”鲁得格·比尔鲍姆,曾于2005年担任中国马术队的教练,多年来常常在国际赛场上与中国选手相遇。他认为,这项运动很适合中国人,中国骑士距离奥运会领奖台并不遥远,只是他们缺少好马。

国内马术“硬件”之殇

对国内马术俱乐部说“NO”的还有刘洋。这位在德国留学6年后回国的设计师已经将近半年没有碰马了。对于此前六年中每周至少练马三次的刘洋而言,这样的改变还需要适应。回国伊始,刘洋就走访了北京多家马术俱乐部希望继续自己的兴趣,但俱乐部提供的教学质量,让在德国接受了“正统”马术教育的刘洋难以恭维。“先不说教练的水平,光是马的质量就差距悬殊。”刘洋所说的差距悬殊是指马术俱乐部内给学员配备马匹的血统、训练程度、身体素质。据一位在坝上草原开马场的老板介绍,自己马场中普通观光马成本(非比赛和专业马术用,只是顾客骑着看风景用)最低1.5万元一匹,稍好一些的可能就十几万元一匹。专业马术俱乐部中所用马匹至少应达到赛马标准,赛马不仅对马匹血统要求很高,其所接受过的专业训练也至关重要,而这样的质量标准直接造成专业赛马的高价格,几十万元一匹的价码在马术圈子内很平常。

采访中了解到,国内马术俱乐部在马匹专业性上与国外差距明显。一位北京某马术俱乐部的教练,在转战了多家马术俱乐部后,对国内俱乐部的马匹质量和马匹维护甚是担忧:“专业的马匹、专业的马匹照料人员是马术俱乐部的基本配置,但在国内许多马术俱乐部中,这些尚难实现。”以马工为例,马工是马术俱乐部中负责照料马匹的专业人员。可现实是,中国的大量俱乐部马工多为有丰富照料蒙古马、新疆马经验的人,而专业马术俱乐部从国外引进的纯种赛马他们并无照料经验。血统不同会导致饲料、温度、清洁要求等一系列的变化,并不是“照顾过马的人就能干好的事情”。

这与国外相当不同。

吴帅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Carrasco Polo Club时的感受,Carrasco Polo Club里面的马匹都是纯种赛马,比国内见到的马要高大许多,吴帅甚至担心这么高大的马会不会很凶,难以驾驭。令吴帅意外的是,Carrasco Polo Club里面每一个学员所骑乘的马匹全是专业赛马,而这些赛马经过专业训练后性格相当温顺。“在国内咱们都听说过不要从马后面走,容易被马踢。”但在Carrasco Polo Club中,7岁大的学员们第一堂课便会被要求从马后面走,甚至从马肚子下钻来钻去。经过打听,吴帅了解到,这些赛马被送到俱乐部前已经接受了多年的专业训练,已经和一般拉货、载客的驮马性格大不一样。此外,Carrasco Polo Club的工作人员都是多年与专业赛马打交道的老手,经验丰富。Carrasco Polo Club老板Jorge Rossi本身就是一位专业赛手,这种专业赛手开办马术俱乐部的模式在国外非常流行,却在国内罕见。

英国名将斯科特·布拉什(Scott Brash)是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马术比赛获得金牌最年轻的骑手,“国际马联浪琴表积分榜”世界排名第一的他在2014浪琴表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上策骑爱驹优雅腾跃。

文化差异巨大

困扰马术在中国推广的,绝非仅是“硬件”缺失,文化隔阂与马术精神内涵在中国尚未找到土壤才是根源问题。

“说到底马术推广不开绝不仅仅是一个钱的问题。”在中国马术协会秘书长李年喜看来,中国现在有超过700家马术俱乐部,现在老百姓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参与尝试马术,之所以推广不开,是马术文化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在刘洋待过的德国,一次马术课程的价格为十欧元,在几乎每周都有近千场地方小规模赛马比赛的德国,马术是一项名副其实的大众运动。但价格低廉绝非吸引德国人参与马术的原因,在德国马术文化是一种纯粹的大众文化,在许多家庭有自己农场或庄园的德国,养几匹马,骑一骑,邻里之间比一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事实上,如果只用俱乐部提供马匹而非自己买纯种赛马培养的前提下,在中国参与马术的成本并没有一般人想象中高。以北京为例,在马术俱乐部中单次骑马计费的价格平均一鞍时在100-200元之间(一鞍时:马术专业用语为45分钟)。这比很多钢琴培训、绘画培训课程的价格并未高出许多。虽然刘洋不愿在国内继续专业马术学习,但她依然邀请过自己的朋友同她一起去北京的马术俱乐部体验骑马的乐趣。但得到的反馈让刘洋很惊讶:“他们完全不觉得骑马有什么乐趣,很多人担心摔下来会痛,甚至有人对马场的古怪味道甚是介意。”

有这种担心的不仅刘洋的朋友。

一位正在给9岁的儿子寻找马术课程的母亲几乎决定终止自己的打算。这位40岁的母亲对课程的要求只有一个:安全。之所以想让儿子学马术,是希望通过接触马匹让儿子亲近自然并从与动物亲密接触中学到东西。但一周前在一个马术俱乐部考察时,这位母亲亲眼看到一个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女孩从马背上摔了下来。“那一瞬间让我非常害怕,如果我儿子因为从马背上摔下来出了问题可怎么好?”这位母亲坦陈,在自己看来,儿子通过与动物亲近获得的成长在被摔坏面前微不足道。

“国内外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马术文化。”让吴帅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在Carrasco Polo Club上第9次课时,因为技术动作失误,吴帅摔下了马,周围训练的乌拉圭学员和教练纷纷围过来对吴帅鼓起了掌,这并非一种嘲笑而更类似一种仪式。“乌拉圭人认为没从马背上摔下来就不叫学过骑马。”令吴帅难忘的是,从马背上摔下后Jorge Rossi特地上前与吴握手,并恭喜吴真正踏进了马术学习之门。

对此,一位在京郊开有马术俱乐部的老总感同身受。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他特地在俱乐部门口设了一个意见箱,方便来不及和自己沟通的学员直接把意见写在纸上放进箱子中。俱乐部中的学员中有两个英国人,其余的全是中国人。在第一次打开意见箱时,老板发现,中国顾客的意见多集中于马场的卫生问题、会员更衣室的设施问题,以及教练没有及时避免学员摔马的问题。而两个英国人提出的问题是俱乐部某一匹马已经受伤,以及教练教学质量。

硬币的另一面是,一些俱乐部为了拉拢学员,已经开始尝试马术培训的本土化改造。而一些为适应中国文化做出的改变,似乎并不一定适合中国马术发展。在有些俱乐部中,教练薪水的很大一部分会根据学员评价而浮动,于是一些教练宁愿教一些简单有趣而无实际意义的知识,也不愿意沉下脸来矫正学员的动作。但有些时候,一些基础动作不仅影响骑手的长远发展,也会影响安全。

瑞士骑手珍·理查德(Jane Richard)15岁即夺得了首个冠军,自此之后,始终活跃在众多国际赛事之上。她自 2003 年起成为浪琴表优雅形象大使,且在2014浪琴表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上获得季军。

畸形的本土化对日渐火热的中国马术市场而言并非好消息。事实上,近些年马术在中国已经逐渐打开了平民市场,尤其是青少年马术市场日渐火爆。众多马术俱乐部已经开发出了专门的青少年培训课程。李年喜认为,中国马术整体提高的关键就是马术在青少年中的推广力度。而让青少年接受马术的重中之重是接受马术真正的理念和文化。

吴帅的孩子在Carrasco Polo Club第一堂马术课中花费了几乎一半的时间用于触摸马匹。“教练会带着孩子触摸马匹。” Jorge Rossi曾在与吴的聊天中透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孩子对马匹的恐惧,也是在提高孩子的勇气,因为马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亲近自然、挑战自我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事实上,想通过两三年的学习成为专业赛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英国、德国、乌拉圭等国马术流行的原因,不是因为人们看到了成为赛手后的风光,而是看重马术能够带给人全身心素质的提高。

对中国马术的大众化推广,李年喜认为绝不是要进行马术的全民普及。“马术在中国的推广,是要让更多的人对马术产生兴趣并加入进来。”多位马术领域人士爱举的例子是,同属于引进体育项目的网球在上世纪90年代参与者甚少,而如今日渐成为了大众化项目。“与其说接受了网球这个竞技项目,不如说是网球文化被大家接受了。”一个来自中国马术协会的举动是,中国马术协会已经允许业余骑手注册,并为业余骑手设置了专门比赛。让李年喜最渴望的,是数年之后,在中国青少年中能够掀起一场空前的马术热。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