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谦:让心“落地”

(老赵 杨子/图)

    导语:姚谦:“世界总在变化,面对一个更新的世界,我们已经老了,多元的世界,多元的价值观,我们只要维持一个系统,守住一个道德上伦理上的一些标准就行了,剩下的,我们要尊重”。

    姚谦的大名,从音符里飘出。台湾综艺圈教母张小燕称他是“最懂女人心的人”,王菲、辛晓琪、萧亚轩,早期的甄妮,当红的吉克隽逸,都是唱着他嘚瑟歌词包装走上前台的女星。姚谦是一位高产的歌词作家,他谦称,自己并非喜欢泡公益的人。公益,对姚谦来说,既远且近。

    写歌词,内心有水一样的纯净,公益却不一样,似乎有太多的蒙尘,太多的功利。这对心静如水、心绪安宁的人来说,总是看不真切。

    态度,而不是形式

    从桃园到长水,从昆明到大理,一路风尘,七八个小时的颠簸,并未掩去姚谦说话的细腻和思维的敏捷。大陆是他常来常往的地方,选择幕天讲坛,他没有半点犹豫。他自称很少参与公益活动,在他眼中,现在的公益活动表现台前的人太多,在标题上下的功夫太多,他能在第一时间选择参加幕天讲坛,是因为活动不是重在标题,而是对概念深入挖掘,并且身体力行地推广。

    聚光灯下,荧光屏钱,能在台前风光,出名出彩的,是施与者,面对这些公益活动,姚谦保持距离。他对公益的兴趣,集中在了孩子和老人身上,他希望远离聚光灯,接近公益受众。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落地”。

    作为音乐人,姚谦曾与一批文化人和学者一行人去过贵州的侗寨。在崎岖的山路上,四十几人穿山越岭,连续去了五个寨子,他们与当地人聊天,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但是让姚谦不能容忍的是,当地不少老人幼女组织地出来欢迎他们,这种异样的隔膜,让姚谦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分。“没有道理让当地的老先生老太太出来欢迎我们,这是不对的,不对的!”姚谦反复强调。在那里,姚谦遭遇到了当地人的围观,他感觉浑身不自在。“我觉得幕天论坛做得好,是平等的,我们在一起,不是我在教你,而是我来感受你,然后我再提自己的看法,这是交流性质的,我觉得这就是公益人最为客观的支持。公益应该是态度上,而不是形式上,支持一定要客观”。 

    作为音乐人,创作者,姚谦把一半的时间放在了大陆,他承认,所有的文化创作其实是互相感染,互相尊重的,谁也无法启发谁,因为所有的创作都是孤独和封闭的,但是创作前精神上的感染太重要。他不赞同资源的快速商业化,这不是对与不对的问题,而是应该再思考的问题。“我去乡村做公益,我鼓励孩子们不一定要出来,但是我们要大量的阅读去开阔视野,视野要开阔,但不一定要闯天下。”面对渴望走出家乡的孩子们,姚谦婉转地鼓励孩子们,他相信,人们的眼睛、耳朵可以透过科技看世界,而且世界是平的,地球是平的。在姚谦眼里,公益并非鼓励孩子们如何走出大山,而是给孩子们带去不一样的世界。

    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如今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完全不一样了,他们面对的世界跟父辈们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是科技带来的资讯来源的开放。“我们这一辈没有,我们的父辈更没有,几代人得到信息的前后顺序不太一样,造成的逻辑思考判断也会不一样,我觉得这是必须要被尊重的。”在姚谦看来,孩子们的价值观需要重新评估,不能用我们的价值观来界定他们,毕竟,地球“变平”了,环境“变异”了。 

    学会倾听

    写歌词的人,内心要细腻,要别人用心去听自己的歌,歌词作家就必须走进听众的内心。做公益,同样如此。姚谦愿意走近孩子的内心,就像他写的歌词那样,“只要你真心拿爱与我回应,什么都愿意,什么都愿意为你”。他愿意倾听少数人、弱势者的声音,他不承认“青春叛逆期”这样的教育借口,孩子们有不同的声音,才是最需要倾听的。“世界已经颠倒,大多数人都过上了平稳的生活,拥有了平均的权利,少数人的声音我们更要去聆听,例如我们的孩子,他们有很多权利在我们身上,我们应该放下权利,去听孩子的声音,因为孩子他还得读书,你还得帮他缴学费,他还没办法养活自己,他必须听你的,我们现在应该学会怎么听孩子的声音”。 

    1961年,姚谦出生于台湾南部一个军人的家庭。但幼时的美术熏陶,让他对视觉艺术有了一层特殊的感悟。这一切,源于父亲的影响。父亲喜欢水墨画,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6岁起就开始学习画画,还经常参加比赛。一次比赛中,父亲就在旁边看着,姚谦越画越开心,父亲却越看越不高兴,一边看一边摇头。那一次给姚谦心理留下的印象很深,不知为什么,姚谦告诉自己再也不画画了,他觉得自己不能让父亲满意,是因为“能力不够”。从此以后,姚谦转移了兴趣。如今,姚谦丝毫没有责怪父亲的意思,他只想说明,父母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锁定孩子。从父亲的爱好中走出,姚谦爱上了写文章,爱上了阅读,爱上了音乐。其实这些爱好原本就有,只不过父母没有去要求,正是因为没有要求,这些爱好在姚谦内心自然地成长和发展,终于为今后的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很自由地学习,很自由地接受”,爱好从一颗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没错,自由,我们的一些精英和中坚人士,他们正在封锁孩子的自由,封锁老人的自由。”封锁,来自“自以为是”的自信,也是中国公益最为缺乏的价值引领。自由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公益便是如此。“中国现在这么有钱,我很少看到有一个地方的公共建筑设计是方便老人过街,方便老人进出的。都是为了方便年轻的消费者,权力的拥有者,讨好他们。在公共建设地方,为什么不为老人考虑,比如为老人安排出入口,防滑地面。这些都还没有想过,之所以还没有想到,是中国现在缺乏这方面教育。”这,便是姚谦醉心于教育和老人公益的初衷。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