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岭南无文化”的评价

惠能之学,引领着一个世俗主义的潮流;陈白沙之学,引领着一个个人主义的潮流;而康有为之学,则是引领着整个20世纪乌托邦与改良主义相纠结、相交胜的潮流。其实背后都有岭南易简之学作为它们的根本基础。

责任编辑:刘小磊

 

康有为(上图)为什么说实行“大同说”会陷天下于“洪水猛兽”?他的思想至今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惠能之学,引领着一个世俗主义的潮流;陈白沙之学,引领着一个个人主义的潮流;而康有为之学,则是引领着整个20世纪乌托邦与改良主义相纠结、相交胜的潮流。其实背后都有岭南易简之学作为它们的根本基础。

说岭南没有文化,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但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长久以来,来自北方的朋友多多少少内心都有一点“岭南无文化”的感觉。而一些南来的学者也曾留下“广东文化气氛不浓”的印象,比如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在上世纪20年代来中山大学任教,对这里的图书条件、研究气氛薄弱都有微词。胡适1935年在香港大学演讲,也说过“广东人不会办教育,谈不上文化”一类的话。你看,“岭南无文化”似乎也不能说言之无据。

我想,这既有一个历史记忆的残存问题,也是一个现实印象。首先,岭南是中华大地上相对后开发的地区,比起中原、齐鲁、江南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属于文化水土比较薄弱的地方,这不用怀疑。

再让我们回到今天讲座的这个地方。这里是孙中山的“大元帅府”,是广州“河南”(编者注:珠江以南、今海珠区一带)地区的煊赫所在,而且在“河南”还有许多豪华庄园,早已是一个很不错的区域了。但即使这样,现在我们还可以听到这样的民间谚语: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怎么“大元帅府”这样的辉煌所在,都不能改变这个久远的评价呢?这就是历史记忆的顽固存在。其实,广州现在的商品房已经卖到南沙,几乎到海边了,要价都高达一两万元一平方米了,但“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的口号,还继续存在于老市民心里。这种现象,与“岭南无文化”的评价非常类似。因为广州发展的历史,正好与中国文化拓展进程一样:就是一个“东拓南进”的历史。

南方是个后发展区域,后发展就有它的文化特点,就有不同于先发展地区的劣势和优势。

南北文化的先后现象

广州的老城区是越秀区。而中华文明的“老城区”在哪?我们不妨看一下诗经地图,十五国国风包括什么?邶风、鄘风、卫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曹风、豳风,等等。这主要包括了现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和湖北北部,这几个北方省。这就是中华文化的“老城区”。

而在这“老城区”里面,再加分析,还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以哪个地方为最高呢?孔子说:“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最向往的人物是周公旦,最向往的时期是西周前期,最向往的地方是宗周丰镐、成周雒邑即今天的西安、洛阳。孔子说的“周”,既是个朝代概念,也有一定的地域性,也就是说,当时的文化地位以西安洛阳为最高。第二位是宋国和鲁国,宋是商朝后裔的封地,鲁则是周公儿子的封地,这两国在诗经中是有颂而无风的,毕竟颂高于风,其文化地位几乎与周相当。其他国呢?是有风无颂也无雅,就算第三等了。

孔子的区域概念是怎样的呢?“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个天下有多大呢?大概不出诗经的十五国。他周游列国,足迹遍天下,但最远也只是到了楚国的边缘——河南南部,但没有走进湖南湖北。所以诗经里面没有楚风!楚国虽然大,但是它还未入当时的文化视野,楚国还被称为蛮荆,等于现在的人说我们广东人是南蛮,当时湖南湖北还是蛮;蛮荆也就是楚蛮。那么吴越呢?也没有吴风、越风。江南地区当时被称做“火耕水耨,地广人稀”,从文化角度来看,更没有入流。

到了战国,楚辞、吴讴、越吟,开始见诸文献了,楚辞更是由名家来创作的,至少在司马迁眼里,他更看得起楚文化,写了《屈原贾生列传》。东汉蔡文姬,已经开始写骚体的《胡笳十八拍》了,这时候,楚文化相当有地位了。

到三国时候,蜀国由北方人管理和开发,刘备是河北人,诸葛亮是河南人,关羽是山西人,都是“老城区”来的。吴国呢?吴国的势力主要还是武力强宗,文化上根基不厚。江南的文化真正上一个台阶,要到永嘉之乱之后。所谓衣冠南渡,文化人才、政治人物避乱来到江南。很多山东人过来提升吴越地区的文化,王羲之定居会稽,搞文人雅集,写了兰亭序,绍兴地区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