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鲁甸地震的四道科学题

为什么是“小震大灾”,为什么发生在昭通鲁甸,有没有震前趋势会商,是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责任编辑:吕宗恕 苏永通

老街上拐角一户人家楼房倒塌,将电线杆也砸倒。郑大妈在废墟中清理物品。 (张涛/图)

2014年度地震趋势会商圈定此次地震所在区域为地震重点危险区。

鲁甸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云南鲁甸地震发生4天后,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人以昭通、地震等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论文库,查阅近百余篇学术研究论文,采访了数位中国地震研究专家,试图回答鲁甸地震为什么是小震大灾等四道科学题。

一、为什么是“小震大灾”

搜救尚未结束,相关统计数据还在更新,截至2014年8月6日下午5时,云南昭通鲁甸这场6.5级地震已造成589人遇难——死亡人数远超2013年芦山7.0级地震(196人遇难)。

震级较小的地震却导致较大的伤亡,这在昭通并非偶然。

云南省地震局白仙富等研究者通过分析自1900年以来昭通地震灾害的区域性特征,发现在震级和年份相近的情况下,昭通地区的受灾人口、房屋破坏面积、直接经济损失比云南其他地区高,地震灾害损失可达其他地区的2-5倍,具有典型的小震大灾特征。该研究还发现,昭通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地震灾害特征的区域性。

通常情况下,在烈度和灾区范围一定时,灾区人口基数越大、人口密度越高则受灾人口数量越大、伤亡人数也越多。根据云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该省人口密度为116.6人/平方公里(全国人口密度为142.8人/平方公里),而灾区的人口密度达到了265人/平方公里,接近云南全省水平的两倍。

昭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房屋抗震水平较低,在遭受同等地震时更容易造成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