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从桃花红到土豪金

从桃花红到土豪金,王开方的工作室一直跟着他的作品在前进。从建筑设计到雕塑艺术,他的跨界之旅乐得轻松,毫不吃力。

从桃花红到土豪金,王开方的工作室一直跟着他的作品在前进。从建筑设计到雕塑艺术,他的跨界之旅乐得轻松,毫不吃力。

 

王开方 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四年后就创立北京地平线装饰工程公司,同年成立王开方工作室。作品涉及规划、景观、建筑、室内、雕塑、装置、影像、家具、服装、舞美、饰品、平面等多领域。

 

王开方的工作室里有一大片塑料绿草地。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到十一国庆节,是王开方工作室的光脚季,不论是客人还是主人,都光着脚丫,踩在这片四季常绿的草地上。

寒冬时节的北京,天上灰扑扑、地上光秃秃,这种天气下,光脚自然熬不住。这天,出现在绿草地上的,是一双荧光橙的loafer鞋—鞋的主人是一位电影导演,带着瓷花瓶作为礼物,来到王开方的工作室小聚。

见了客人,王开方笑得见牙不见眼,黑衣黑裤黑鞋子,浑身上下对比度最明显的,是那一头灰度逐渐减退的短发。

王开方,1967年生人,属于讲求大一统的年代走出的异类。

1995年起,王开方就在京城开公司、建公司,工作室更是换过很多地方—建国饭店有过,赛特西门里也有过。“当时最好的写字楼国贸二座,也有我的工作室。后来还在酒店里开过工作室。”扳着手指头数过去,王开方下了个结论:“直到搬到这,我才感觉找到了归宿。”

 

好窝

王开方说的“这”,指的是现在工作室所在的莱锦创意产业园。和成名甚久的798一样,这里也是老厂房改造的文创企业温床。和798不一样的是,这里还是当年“毛泽东、周恩来都来看过,都很喜欢的地方”。

“这两年创意勃发,跟这个地方是分不开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第一个采用国产设备、规模最大的棉纺织厂 —北京第二棉纺织厂在这里建成投产。现在八里庄东里的莱锦创业园,就脱胎于第二棉织厂。在日本建筑设计师隈研吾的改造下,这里成为获得王开方最高评价的“好窝”。

王开方的工作室里有许多独栋小楼房,矮的仅两层,高的也不过四层。有些是新建的,有些则是从过去的工作室里面直接搬出来的。旧的房子和新的房子不分彼此地在同一个屋檐下伫立着,大房子里长出小房子,老房子里生出新房子—就像是天花板下生长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黄蘑菇。“其实它就是一个一个细胞在里面生长。”

“它像是一个立体的城市,甚至像一个山城,站在这里可以往下眺望。我现在所做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艺术装置,都应用在我们办公室的设计中。”那些小楼房的三四层上往往都摆满了安装完毕的双人露营帐篷,开放给所有的员工,供午休用。到了年底最忙的时候,夜里加班还能打个盹儿。

工作室刚成立那会儿,放眼望去都是一片勾人眼的桃红色。鲜艳、饱满,就像王开方的作品《烟儿》系列那些由无数乳房形状组成的家具一样。“一开始的用意,是要这里有桃花源的感觉。所以墙上是桃红色的,就像桃花;脚下则是假草地,就像田园。”

王开方笑说,当时到工作室来的很多客人,进门第一眼,不是寻觅这位设计师的身影,而是低下头,看草地。

如今,工作室那一片桃花红,已经刷成了土豪金。刷成这个颜色的时候,“土豪金这个词儿还没出来”。墙的颜色总随作品走,《烟儿》、《话语权》时代的王开方工作室,是一片桃花红;后来跟着《K星球》、《金砖》、《一米的风》这一系列金色的作品走,墙也就从桃花红换成了土豪金。“有人说我的展览是土豪展,作品都很土豪。一到这,哇,土豪窝!”

王开方工作室的外墙,一律是从头到脚都敞亮的落地玻璃窗,没有了窗帘的遮遮掩掩,工作室的内核能从外面瞧个一清二楚。常有在园里等人的,紧贴着王开方工作室的玻璃外墙,一圈一圈地踱步杀时间,看到喜欢的,就停下来用手捂着玻璃,像瞧西洋镜似的往里看个仔细。

“有这么美好的自然风景,干嘛要用窗帘遮起来?”王开方的工作室,是莱锦创业园内唯一没有窗帘的。用餐休闲区的落地窗一打开,便能从室内的假草坪,走向室外的真草地,在《烟儿》系列的椅子上坐下,看看屋外的风景。

夏夜的晚上,公司十几人的团队也会在这里举办室外的烧烤露天趴。“你看,玻璃门旁边是我们给流浪猫做的窝。这会儿看不见猫,它们晚上才回来。”旁边还有几个黄鼠狼留下的脚印,对此,王开方很庆幸,“差点被清洁阿姨打扫了,还好留下来了。”

整个工作室四通八达,而王开方觉得最有味道的地方,莫过于不对外开放的小角落,作品大展厅背后的会议室。实际上,这里更像个供员工休息的后花园—书架上放着许多和建筑、设计有关的书籍,一旁还有几件给员工购置的健身器材。还有一张旧沙发,颜色和式样都和油画《你办事,我放心》中类似,那是王开方从旧厂房的仓库里找出来的。“原汁原味。他们都说不要了,我拖出来给洗干净了。你看,这不是很好吗?”

王开方边说边靠在这张他最钟情的旧沙发上,“就像我的作品一样。你说土豪也好,看不懂也罢,反正就摆在那里。喜欢的就觉得好,看不懂的哪怕弄回去了也还是不懂。”

 

设计

王开方不仅仅专注于建筑和室内装潢,雕塑和艺术设计也是他所擅长的。人们管这叫“跨界”,但这个被贴满了各种标签的跨界设计师对此却显得颇为反感: “设计本来就是相通的,何谈跨界。”

王开方让助手将工作室的顶灯全部打开,一条蜈蚣的形状瞬间清晰地在天花板上盘踞出来。“有人一看就说这是龙,这哪里是龙,这么多脚呢。我觉得蜈蚣更有创意。蜈蚣是动物腿最多的,也是涉足最广的。”王开方指着这条用普通的日光灯管拼出来的蜈蚣灯介绍,“这结合了我的特点—我的地盘我做主。你看,蜈蚣的头冲着门,蜈蚣的尾冲着后门。所以工作室和我创作的状态也是相通的。”

工作室里,随处可见王开方的作品。看板的右上角,是他的“太空蟑螂”。用施华洛世奇水晶镶嵌的银色蟑螂,曾经跟随神舟八号飞往太空。“蟑螂的生命力很顽强,有3.5亿年的历史。它身上有生命的意义。”到了神九发射时,王开方又设计了一个神九搭载艺术数字化作品,叫做《神九之芯》。

在王开方的工作室门口,挂有“中国航天文创基地”的授权牌。事实上,王开方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已经合作了许多年。2013年,随神十升空的是王开方的 “K星球”系列和“金砖”系列。“K星球中想表达的是自然造化的法则”,王开方手中捧起一个二十多公分的球体,“它是一个缩小的星球和宇宙,又是一个放大的细胞,在宏观和微观世界中引起大家对人类现在所处位置的思考。”

曾经引起热议的“金砖”系列雕塑,至今依然吸引着许多艺术爱好者。五分钟前,王开方刚招待了一位慕名而来的贵妇客人—对方指明要购买王开方的“金砖”,“她一口气买走了五块金砖,都是为马年新出的。”

这个作品的灵感源于古时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谓之“金砖”。王开方诠释的是“化平凡板砖为不朽金砖”的欲望与进取。另一方面,王开方赋予了这个系列无限的创造力,不同的主题使得不同的金砖产生新的力量。

既是金子,又是艺术品;能收藏保值,又有纪念意义。马年将至,王开方的“金砖”系列非常抢手。顾客们络绎不绝,招呼着王开方过去给他们介绍。王开方倒是泰然自若,踩着脚上那对从荷兰带回来的仿木鞋室内拖,在绿草地上走来走去,丝毫看不出这个一天恨不得排出28个小时日程的男人身上应有的那种焦虑和急性子。

 

云游

2013年的最后一天,世界上大多数的地方都被跨年倒数活动所攻占。北京、纽约、东京、伦敦的街道上,挤满了半数的城市人口,跟着大喇叭里那喧闹的“10……9……8……7……”一起倒数。而城中的名人们,都忙着在慈善晚宴上露脸—年末的名利场上,更需要觥筹交错。

王开方呢?

他像古龙小说里的侠客般,远离城市喧嚣,在元洲号帆船上和一众好友举杯。背后是三亚码头上火树银花的烟火,在漆黑的天空下绚烂出星星也无法媲美的光芒。2013年12月31日,是元洲号启航的日子,也是王开方此年最后一次“下海”的日子。

“我去过八十多个国家了。”看了看工作室员工休息区那里一排的“进口沙土”,王开方算了算,给出这个准确的数字——工作室的用餐休闲区,除了一个可同时容纳十几人的木头长桌,还有王开方置办回来的桌上足球机以及一个DIY吧台。而吧台所在的二层小楼中,一楼的房檐上放满了一溜儿的小玻璃瓶子,这便是他的“进口沙土”。

瓶子颜色不一,大小不同,里面都是王开方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沙子。“你看这个,”王开方兴奋地捞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瓶子,“这是我四十岁生日从南极带回来的冰块。现在都化成水了,你看这些瓶子上的蒸汽就是。”吧台二楼墙面上那些各式的面具也同样是他的战利品,从非洲带回的图腾面具旁边,钉着来自日本的能乐面具。

王开方四十余岁完成的五大洲八十多国之旅,包括南极、非洲马塞族部落,还包括重走丝绸路。如今的他,奉行着“一个斋月、两次马拉松、三次远行”的年度基础计划。

他自称行者,每次都以同样高昂的热情踏上不同的旅程。而这种热忱,在他的作品中也随处可见。桃花色的《烟儿》直接由一个个乳房拼接成型,温情的《金砖》将过去毫无生气的金砖赋予个性,犀利的《话语权》将刀片插在一人多高的舌头雕塑上,就连那套最让全国观众惊叹的大裙子,也让内层红花配金饰的暖色,随着宋祖英在春晚演唱过程中双手打开的幅度,将一开始外层白花配银饰的冷色调逐渐暖化。

王开方的这种热情,在大学的时候就能看出苗头。一人一车,两只脚、两个轮地从北京一路骑到泰山。身为外交官的父母人在国外,“山高皇帝远”,做儿子的王开方于是每年暑假都换着法儿行脚。“大学毕业前,国内我就看得差不多了。”

光看得多还不够,王开方开始朝自我挑战这条更困难的路上走。在工作室同事的影响下,他开始跑起了马拉松—枪声一响,他越跑越远,离一开始“看着跑”的计划也越来越远。

“我觉得我还能再跑跑,结果居然就跑完了。”比赛结束,所有来助阵的朋友都一拥而上,在救护车里寻找王开方的身影。而这时的王开方,早已跑完了马拉松全程,回到了家。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