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马圈】王受之专栏 初识香港设计圈

我在1980年代初期刚刚开始从事设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时候,“设计“这个词在国内还不通用,在美术学院里,就是“工艺美术“而已,具体到平面设计,叫做“装潢设计“,什么室内设计、广告设计、景观设计、时装设计等等,在国内还没有听说过,我在国内一些学院讲现代设计,曾经还出现过有人公开反对叫骂的情况。

国内设计圈很小,和境外也是完全隔绝的,因此,我是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进入美国设计理论的圈子,并且会在美国的最好的设计学院工作二十多年。从因果关系想想,其实所有的结果纯属偶然。不过说到如何走上国际设计圈的过程,还是开始于香港、开始于香港理工学院的一个圈子。

1984年,香港理工学院太古设计学院院长迈克·法尔和设计理论教授马修·透纳来广州美术学院访问,那时候香港算是境外地区,学院正式访问是很大的事情,因此我们通过广东省外事办公室,请他们住在解放北路的省迎宾馆北楼,规格很高。他们来学院交流几次,感觉我们的设计教育还处在很初级的阶段,但是也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活力,希望能够加强理工和广美的学术联系,因此他们回去香港之后邀请我去香港理工讲学,同时也邀请了我们的院长高永坚老师,设计系的负责人尹定邦老师去访问。办了几个月的手续,终于成行,那是我第一次在理工设计学院讲课,主题是当时中国设计发展的情况。

透纳最先来广州,他年龄和我差不多,虽然是英国人,和我的经历却颇为相似。也是学历史出身的,也做设计,他对香港现代设计兴趣颇大,当时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比如研究郑可先生1930年代在香港开创设计事务所,研究何、石汉瑞这批早期设计家对香港设计的贡献,有很多重要的成果,我们一见如故,我当时正处在研究设计史的初期,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不太清楚,透纳给我很大的帮助,带了好多资料给我,我之后去香港理工学院讲学,也是他一手安排。而院长迈克·法尔是英国皇家设计协会的负责人之一,一个很体面的英国绅士,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曾经参加过多次空战,失去一只眼睛。英国在1944年就筹集工业设计协会,他是最早的成员之一,这个协会属于英国皇家协会组织,现在叫做设计协会。因为出道早,见多识广,对当时的我给予了很多指导,非常有帮助。

香港设计界当时还处在一个上升时期,作为英国最老牌的殖民地之一,那个时候的香港还是英国人管理,设计上的主流也受到英国人的影响。我到理工之后,头几天基本都在英国人的圈子里面,这个圈子里以英国人最多,除此之外是英语国家的学者,是一个英语世界,形成一个实力很强的力量,主持了整个学院的专业教学工作。他们很客气地希望我能够参与他们的研究、教学。这批英国人大部分不懂中文。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教产品设计的阿兰·博伊斯、玛格丽特·严,而留学回来投入这股力量的有林衍堂、李德志这些老师。这是我在香港认识的第一个设计圈子,基本全部是“学院派“的人物。

当时香港理工的设计学院叫做“太古设计学院“,因为太古集团给予很大的支持。学院的基础课程基本是香港设计师担任,我在1984年去讲学、访问的时候,理工设计学院在现在的红砖大楼里,而基础部的老师是在旁边一个旧的小学建筑内,感觉是大楼的这批英国老师和基础部的老师来往不太多。

李德志带我过去基础部参观,在那边认识了设计界的一批重要的人物,比如奠定香港现代设计基础课程的王无邪、毕子融,他们已经用构成基础取代了原来美术学院的素描、色彩这类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综合教学,对做设计的学生影响很大。

在香港的第二个星期,香港的这批设计家请我去中环雪厂街的外国记者会参加香港设计师协会的年会。香港外国记者会(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Hong Kong,简称FCC)在中环下亚厘毕道和云咸街交界,近雪厂街南,称为旧牛奶公司仓库北座, 是一座很古老的英国建筑物,门户深深的地方,是记者云集之处。我们到达记者会的时候是傍晚时分,会场里有上百个香港设计界的顶级人物,那是香港现代设计蓬勃发展的时候,设计师协会那一任主席是靳埭强先生,大家一见如故,在那里我认识了设计界主要人物,比如陈幼坚、韩秉华这批人。也就开始了我们之后几十年的交往和友谊。

 

【作者简介】

王受之 设计理论家,曾著有《世界现代设计史》、《流行时尚史》等。近年为人所关注的是他针对中国建筑与城市的新鲜发言,并且因为和王石等大牌地产商的合作,他所着力推行的新居住理念正在得到实践。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