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且吃茶去

如果有人一定要问我什么是茶道,我只能这样回答他,心中有佛家亦寺,禅心处处沐春风。甜茶苦茶皆法味,茶喝透时道自通。且吃茶去!

『如果有人一定要问我什么是茶道,我只能这样回答他,心中有佛家亦寺,禅心处处沐春风。甜茶苦茶皆法味,茶喝透时道自通。且吃茶去!』

林治 中国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编委会主任,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长

“好的茶室,应该像都市沙漠中的绿洲,让人进门便感受到生命的气息,一进门就想卸下背上的行囊。”林治就将自己的茶室布置得犹如沙漠绿洲。时值夏季的古城西安,八百里秦川的黄土仿佛都在散发着热气,甫走进茶室,一股茶香扑鼻而来。林治坐在茶几前,桌上的茶壶中,沸腾的开水发出一阵阵轻微的咕哝声,仿佛情人间低语呢喃。桌上随意放置的海螺,里面竟伸出了一枝生机勃勃的绿萝。

茶室入口那尊小巧精美颇具创意的“观自在菩萨像”,有别于观音三十六相,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尊菩萨都是以微笑示人。林治告诉我们,这是他极为喜爱的雕塑,他本是惜缘之人,得到这件艺术品皆是缘分。他说自己和茶也有缘分,多年的茶道生涯让他恬淡,让他感悟,其实:生活,就在这里,美,就在这里。

林治出身书香门第,以一纸《与妻书》感恸整个中华大地的作者林觉民是他的叔公,才貌双全、赫赫有名的才女林徽因是他的姑妈。虽然林治年少时经常见到父亲饮茶,但那时他只认为茶是一种饮料,不过书香门第出身的孩子,对君子之饮必然有种天然的亲近,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他第一次尝到了武夷岩茶就彻底爱上了这种饮品。

心境清净方成道

林治爱茶之深,用情之痴,令人赞叹。林治自诩“六如茶痴”,六如即六喻,出自《金刚经》,佛教以梦、幻、泡、影、露、电,喻世事之空幻无常。

林治爱茶,皆是机缘使然。1966年他高中毕业,和那个年代的所有年轻人一样,他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是次年被分配到福建插队,巧合的是福建正是他的祖籍。更巧合的是,林治恰巧被分配到国内最著名的茶都武夷山。那里的农民淳朴而好客,泡好大碗茶招待知青是他们表示欢迎的最好的方式。武夷岩茶素有“岩谷花香”之美誉,第一次品尝,林治便觉茶味芬芳,余香满口,从此爱不释口。

以工代教时,林治因主编《粮油商品知识》《粮油营销》两书,被省委组织部破格提拔,开始从政,然而在仕途一片顺畅之时,他却毅然决然克服种种阻力弃官下海。

说来有些俗气,不理解他的人以为他是为了赚钱,然而林治明白自己,所求无非就是“自由”二字。他说:“当我看到佛教《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后猛然顿悟,身外之物都是过眼烟云,何况我们短暂的人生,白驹过隙如闪电。所以在人生短暂的过程中,应该自己有个抉择,我觉得自己不适合从政,我想做文化,也喜欢做文化,所以三次打报告,最终离职。下海之后尝到甜头,不是金钱上,而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下海后我取得了心灵上的自由,正所谓: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泡影,惜花惜月惜情惜缘惜人生。”

抛却仕途,投身商海,换取自由身的同时,也是为了潜心于茶道。可开始时,却连一方立足之处都没有,更何谈开办一个茶室。好在古城文化底蕴厚重,一个全新的文化展馆——亮宝楼开业之际,也给了林治一个研习茶道之所,林治的六如轩就建在这里。品茗论道,茶艺表演,林治说以此为基地,他想弘扬中国的茶文化。

禅心处处沐春风

在寻茶问道的过程中,林治说自己的性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茶道审美的方法论基础是‘涤除玄鉴,澄怀味象’,意思是说首先要求茶人像彻底地大扫除一样,排除主观欲念、成见杂念,留下一个玲珑空净的心,其次才是用明镜一样的心去发现事物之本真,而不是依靠感官去感受。”

林治回想起自己2001年年中时,为了写《神州问茶》,从西双版纳乘班车去大理寻茶的经历。那一路上路况不好,900多公里的路程跑了28个小时。“陈旧的大巴像一只小甲虫,缓慢爬行。车里坐满了各色乘客,自然也装满了闷热以及各种怪味。好在我早已习惯了随遇而安,静心欣赏车窗外不断变化的景色。”

透过小小的甲壳虫,林治也看到作家徐迟初次踏上云南的土地时所看见的,你眼前是一座云的美术展览馆。“当年,我读徐迟的妙文时,曾认为是咏云的绝唱。而当我躺在颠簸的车上,用‘涤除玄鉴’的审美观照去体味车窗外云的世界时,却觉得无论多么伟大的诗人,也无法用笔描述出被内心的灵光照亮的,激荡着生命活力的世界。”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林治说,总有人会问他什么是茶道,而这个解释,他很认同。“茶道的本质不过是从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中感悟人生,你只需要保持一颗开放而敏锐的心。比如我,十分幸运,在一次喝茶吃斋中得到净慧老和尚的开悟。”

那次见面,林治喝到了此前自己从未喝过的茶。因为自己从事茶文化研究,对茶十分好奇的林治端着茶杯品味再三,最终还是忍不住问净慧老和尚,请问大师我们喝的是什么茶?净慧老和尚手中也端着一杯茶,笑而不语,才缓缓地回答林治一声,好茶。“我当时的心如被电击了一下,但是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不告诉我是什么茶。”

事后再次同净慧老和尚一同吃斋饭,大师说,“林先生,我拜读过你写的《中国茶道》。”简单一句话,让林治顿悟。原来在这本书中,林治告诉读者,学习茶文化应当从得味到得韵再到得道。“得道即是要去掉执著心、分别心,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一切。而我当时还执着于皮相,执着于‘这是什么茶’,说明自己还在缓慢的修行路上寻找着。”

如此此类生活中的细节改变了林治,告别了净慧老和尚后,林治多了三个优点:其一是吃饭时,只要主人将饭菜端上桌,他就心怀感恩,吃得津津有味;其二是放下了心里的重负,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想入睡时倒头便睡,安然入眠;其三是,无论在哪里,总能自得其乐。

茶喝透时道自通

林治将茶道修行概括为“以茶养身,以道养心”。“以茶养身”是因为饮茶对养生有益,而“以道养心”则是茶道带给他内心的给养。除去茶道带来的心灵上的“无形之美”,林治还将茶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有形之美”,大到茶室本色本香的装潢陈设,小至每一樽品茶器皿的别致独特,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位茶人对生活的热爱。林治茶室茶几的玻璃下,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形态迥异、颜色各异的茶树树叶,他说这都是他亲自从茶树上摘下来的,这些树叶一旦干枯,他就会摘下新叶放置其中。

林治说,喝茶喝到一定程度,便会由量变飞跃到质变,就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样豁然开朗。茶研究到一种程度,就是将茶道融入生活,自此,不是“学”茶道,而是“修”茶道。

茶人有“三常”:一常—常常觉得今是而昨非,不断地否定自我。林治坦言:“我以前很排斥表演性茶艺,因为茶需静品,那种演绎形式太夸张造作,但是后来觉得这是用一种包装的形式引起社会的注视,也是推广了茶文化。” 二常—常怀感恩之心,人生降世,就是受到了世界的恩泽,所以茶人常怀感恩之心为人处世,这点林治说他一直在努力,感恩生活,感恩所得。三常—茶人常常在激烈的辩论之中,通过思想的碰撞,来鉴别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看他是否尊重对手,是否以礼相待,茶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认识朋友。所以无论是六如轩,还是他现在的茶室,他说都是他交朋结友之所。林治现在在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一门有关茶文化的课。“之前我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上过课,效果还行,他们(西安交通大学)也决定拿出两个学分来开这门课程。”林治介绍。

林治的茶室中挂着四幅字,其中一幅是他自己所写:心中有佛家亦寺,禅心处处沐春风。甜茶苦茶皆法味,茶喝透时道自通。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