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给人看病比割稻重要呢!”九个乡村医生的故事

9,急救号码119中的一个数字,谐音“救”。我们选取了云贵高原上的云南南华县龙川镇、北方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共9名乡村医生的真实故事。这是全国乡村医生中的一百零三万分之九,他们所做之事关乎中国最基层百姓的生命安危。

责任编辑:吕宗恕

这是全国乡村医生中的一百零三万分之九,他们虽然平凡而普通,但他们所做之事关乎中国最基层百姓的生命安危。

9,急救号码119中的一个数字,谐音“救”。我们选取了云贵高原上的云南南华县龙川镇、北方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共9名乡村医生的真实故事。

这不是赞歌,但温暖人心。

 

1.救命的止血钳

朱红伟,45岁,从医23年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兴胜镇当铺村卫生室

2014年5月的一天,隔壁永和村一妇女急匆匆赶到卫生室,刚一进门就突然大喊“救救命”。原来,她儿媳妇在这一天生产,还没来得及送医院,胎儿就从站着的母亲身体里掉了出来。脐带被重力扯断,断开的脐带两头血流不止。

“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但我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朱红伟并没有接生的资格,另一方面,“作为医生,我不能见死不救”。

在这间卫生室当护士的是朱红伟的丈夫张科,他拿起手术包递给朱红伟,让她赶紧去救人,“你必须走啊,你不去真的不行!”

等朱红伟赶到,浑身无力、接近休克的产妇瘫倒在地上,血流满地。她用止血钳把产妇身上的脐带夹住,这给当时已经失血1000ml左右的产妇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紧接着,朱红伟把孩子肚脐上多余的脐带剪掉,用缝合线扎住肚脐眼。在120救护车到来之前,母女俩已经顺利止血。

就在两年前,隔壁另一村的一名年轻产妇,因为在家里生产,最后大出血致死。“要是当时,有个懂的人去帮忙,哪怕就是止止血,她或许就能活着。”朱红伟这样告诉南方周末。

2.“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

周丰厚,42岁,从医18年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青福镇赵家营村卫生室

在周丰厚看来,乡医是个辛苦而重复的工作,“一年到头365天有360天”都在经历同样的作息和事情,早上七点去开诊所的门,晚上十点下班。

“觉得一天跟一年是一样的。”周丰厚说。

两年前,赵家营村卫生室成为村里唯一定点卫生室,相比一般乡村医生,周丰厚多出了一项建立村民健康档案的工作,这让他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去开会和随访“重点对象”。

忙碌的工作带给周丰厚的是一个月三千多元的门诊和药费收入。对此他感到并不理想,二十几年前,曾和他一样做小生意的“周围人”,现在有不少生活条件要比他好。

1989年,中专毕业的周丰厚开始在包头市一家化工企业做采购工作。两年后,周丰厚的月薪从刚开始的五十几元涨到一百五十多元,这在当时算是一个比较中等的收入,但最终周丰厚还是决定转行去“做点事儿”。

然而,贩卖农副产品这样的小本买卖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相反,家里人非常反对这样一份不稳定的职业。母亲希望他能“学个一技之长养家糊口”。1993年,抱着学门技术的想法,做了两年小生意的周丰厚再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