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玩】“收回”十三行

收藏本身,王恒坦言“不懂”。但在广东收藏界,王恒却又是个大名鼎鼎的藏家——但凡与十三行有关,热门的收,冷门的更收。新到东西,王恒总是被通知的第一人。

收藏本身,王恒坦言“不懂”。但在广东收藏界,王恒却又是个大名鼎鼎的藏家——但凡与十三行有关,热门的收,冷门的更收。新到东西,王恒总是被通知的第一人。 

王恒最早的藏品是一件爱迪生唱机。 爱迪生唱机第一代声音机械商品,和座钟的原理基本一致。

“我不懂‘收藏’,但是我知道每个人包括我自己都会收藏一些自己感兴趣、有纪念意义的藏品,这和财富无关。我觉得这是收藏的真正意义。”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茅于轼曾这样说。

王恒正是如此“不懂”,却收藏了很多自己感兴趣且有纪念意义的藏品。与茅于轼的说法不同,王恒的收藏绝对与财富有关。从2003年开始,作为广州市迪士普音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恒开始一头扎进收藏的江河湖海,十年过去,他的藏品以数万件计。而作为一个行外藏家,王恒将自己“最贵重”的藏品先后捐给了十三行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

所谓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自唐代以来,广州一向是中国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广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段期间,是 对外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组织。

机械的响声

王恒出身在广州一个文化家庭。全家除了他,都做着与文化相关的工作。王恒在西关长大,穿梭于热闹非凡的骑楼间,王恒的心思与家人不同,相比文化,他更喜欢经商。

从机关单位辞职,到成为广州极具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家,王恒顶着众多“十佳”、“行业领袖”这样的头衔。经营迪士普几十年,王恒的企业产品从广州卖到了世界各地。身在商海,文化基因倒逐渐在王恒身上显现了出来。王恒的企业产品基本用于出口。在广州这个中国改革开发的大码头,迪士普所从事的“出口”与百年前的“十三行”有什么不同?王恒的答案是,如出一辙。

迪士普的核心产品是音响。王恒对十三行最初的收藏就来自他的企业老本行——留声机、乐器、收音机、音箱……但凡与声音有关,王恒一件都不想放过。2003年,王恒正式开始收藏。十年过去,他的办公室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型声音博物馆。

王恒最早的藏品是一件爱迪生唱机。爱迪生唱机第一代声音机械商品,和做钟的原理基本一致。上个世纪早期,唱机在美国属于奢侈品。王恒收藏的爱迪生留声机,匣子外壳是镶嵌工艺。再到英式的第二代、可以录音的第三代。王恒的唱机队伍里,还有一件最早期的八音盒。王恒打开八音盒的匣子,用手摇动,两百年前的声音就溢了出来。在比留声机量多早时候的18世纪,八音盒的制作上技艺精湛,仅在王公贵族中使用流传,一台大型八音盒的价格足以抵值一栋城堡。

二十世纪初的收音机、留声机

从世界上最早的爱迪生留声机到上个世纪自西洋流行而来的八音盒,王恒收藏的留声机,包括台式、落地式、组合式,第二、三代的声音设备也包括了锡箔制滚筒、圆形卡纸板和黑胶唱片,以及最古老的手摇式电唱机,音响系列之外,王恒还收藏了古钢琴系列——几乎完整记载了一百多年来留声机发展的历史。

在王恒手里,斑驳的锈迹并未影响到它们发出百年前的声音。唱片机里放着嘎吱作响的古典音乐,八音盒面的仙女一停一顿地旋转……老旧的声音不见得有多么动听,但历史意味绕梁。王恒清癯的身体在这样的房间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穿越感。而这些“玩意儿”,在他的听觉里,讲述着十足的“十三行乐章”。

银钱堆满十三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出于“华夷观念”,封闭闽、浙和江三个海关,仅保留了广州城一处对外通商。广州洋行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大名鼎鼎的十三行开始崛起。十三行在19世纪中期达到鼎盛,洋船达200多艘,税银突破180万两,占据清政府关税收入的40%。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大量的茶叶、丝绸、陶瓷等商品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王恒的收藏始于对“老本行”的亲近,进而,则被这样的场景震憾。

十三行的时代属于粤商。现在的粤商依旧在世界贸易体系里举足轻重,但与十三行相比,已经无法同日而语。王恒眼里的十三行出口的不是商品,而是艺术品。“古人的手工艺品全是艺术品。现代人的工艺远远达不到。”王恒一见到就爱不释手。当年,成船的货物从十三行出海,达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王恒的收藏目标是,在“力所能及的财力”之下,把十三行“收回来”。

美国一位叫福布斯的历史学者曾写一本叫《1825年-1830年广东店铺》的著作,里面有记载:1822年广州十三行一带有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约25万匠人专门从事外销工艺品的生产和制作。十三行所有涉及的这些行业则全部列属于王恒的收藏范围。除了声音藏品,王恒的办公室里陈放了热风扇、马鞍、高尔夫球杆……几十件风马牛不相及的藏品,内在的逻辑阐述出十三行商人的生活场景。更大规模的收藏,则在王恒的企业仓库里。

“收回”十三行的过程中,王恒仓库里最多的藏品是清代器具。王恒搜罗的器具形制和种类无所不包。牌匾、窗棂、几案、斗柜、雕屏、酒器、漆盒等小体型藏品一层层堆放在五百多平房间里的一边。通过仅容一人而过的甬道,大件的家具则让五百多平的另一边显得异常局促。一套包括了雕龙条台、云龙宝座、太师椅、多宝格、乾隆大方花几和三扇云龙地屏等18件的仿乾隆御书房紫檀家具是大件里最为珍贵的藏品之一。乾隆年间是中国古典家具最兴旺的历史时期,虽为仿物,在王恒看来,它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远远超越了“仿品”概念。

王恒仓库里的藏品,不以“价格”来衡量。全幅全貌地呈现当年的十三行盛景,是他十年的行动力。“那些东西都是从十三行卖到国外。当时最好的东西大量走了,现在是时候回来了。”这让王恒完全是个另类藏家。

收藏本身,王恒“不懂”。数万件计的藏品,绝大多数对他而言形同陌路——不知出处,不知来历,不知价值,甚至恍若第一次见面。但在广东的收藏界,王恒却又是个大名鼎鼎的藏家——热门的收,冷门的更收,但凡有新到的东西,佛山、顺德、中山的行内人都会第一时间通知王恒。王恒只收有价值的,不收最贵的。他的收藏以民俗为主,目的是保留文化。

历史冷暖

广东经常被指为“文化沙漠”。对此,王恒非常不认同。两百年前的广州,造就过风行广州、风靡海外的“通草画”,这也是王恒热衷的收藏品之一。

19世纪初,广东一带的民间艺人把通脱木这种植物树心切成薄片,代替昂贵的进口纸张创作水彩画。通草其时在广东种植面广,通草纸加工成本低,又轻又薄且半透明,着色后经久不褪,也被称为“米纸”。

十三行当时召集了一批广州画匠,在西方画师指导下,将西方绘画原理引入本土绘画中,创造出了中西合璧、既有东方韵味又具有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因素的通草水彩画。这种独特的画种作为当时大众化的外销商品画,详实描绘了广州的风俗民情,是远销海外的热门工艺品。同样在一位姓名无法准确考证的外商记载里,19世纪中期,广州十三行约有30家杂货店经销通草画。这位外商本人则在广州曾雇用两三千人制作通草画。

上个世纪初,受到摄影兴起和日本浮世绘在欧美市场的备受青睐,通草画开始退出舞台。通草画作为外销品,现在在欧美一些拍卖行偶能看到,国内则难得一见。王恒对通草画的收藏缘于对十三行的深情。通草纸容易破碎折断,流传下来的极其有限。最初,由于通草画对现代人极为陌生,属于没几个人碰的冷门领域,不多的收藏仅见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博物馆等地。

通草画的内容以岭南民俗和生活场景为主,契合外国人的猎奇心理,也有少量渲染古代腰斩、凌迟、挑脚筋等恐怖刑法的作品。十三行时期,通草画被西方人用以礼物馈赠和了解中国。两百年后,尽管在通草画的故乡广州,它已经鲜为人知,工艺也早已失传,但王恒则把它们视作了解十三行和广州最直接、最简单的途径。几年下来,王恒收藏的通草画达到四百多张,大多数通过海外渠道购买,少量通过拍卖行所得。

由于特殊的稀缺性和历史性,通草画在收藏市场上已经没有那么冷,甚至一路走热。王恒的通草画收藏里,题材好、画工佳的藏品升至数万元或数十万的套幅。这时候,它们对王恒的意义则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近、接触和了解这段曾经异常辉煌后被尘封的历史。

广州正在筹建十三行博物馆。馆未建成,王恒已经未雨绸缪。2012年,王恒将自己的藏品归置整理,分批捐赠。四百多张通草画全部捐给正在筹建中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给通草画“陪嫁”的则是极具“身价”的近千件广彩、广绣、象牙扇、家具和银器。

 十三行进口缝纫机

王恒一边收藏,一边分批捐赠。已经捐赠给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的认捐书里,由广东省文物检定所专家组给出的鉴定意见写着:“经鉴定,此批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收藏价值,其中,通草画多数成组成套,信息量大,生动描写了中国晚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盛况,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有些还是未上色的线描稿,线条精美,很少见;玻璃画很难保存,2件仕女画保存较好,构图、线条、色彩均精美,艺术价值较高。估价供参考”。

王恒极少现身拍卖场。国外的拍卖,知道了十三行的藏品消息,王恒会委托人去拍。王恒的捐赠里,从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回来广彩被形容为“价值连城”。王恒还打算在故乡广东河源筹建一所私人博物馆,地已征好,正在报件。

王恒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具匾,上书“杖国熙朝,节肃冰霜”,为清晚期朝廷赠与一位正八品老臣。老臣是个小官员,七十一岁得到匾额,在福建沙县是个有钱人,事后在匾上贴了金。王恒格外喜欢匾上的话。他说,自己坚持十年的投入,出于两点,“保留老东西和我的个人喜好”,不然他无法坚持。 

 

[对话王恒]

跨跃“仿品”

记者:声音藏品让你得意的是哪件?

王恒:我有一台像书柜一样笨重的老古董,是我从华盛顿收藏市场,花了十多万元买回来的。它生产于1910年至1930年之间,是一款投币式的自动奏乐机,置于公共场所,只要放入50美分,就可以现场听一曲两三分钟、由不同乐器自动演奏出来的小曲。现在看来,它相当于旧上海百乐门里的那些洋玩意儿,在当时可是非常时髦和摩登的娱乐方式。 

投币式的自动奏乐机

记者:对于声音收藏系列的将来你有何打算?

王恒:语言靠文字的记载,声音的记载靠什么?这个问题,在发明留声机前无法想象。在此之后,却急速地更新换代。从电唱机、卡带机、随身听、CD机到MP3,都曾风靡一时,却都成了过眼云烟。我打开收藏的留声机,听一段厚重的音乐,一种独特而又经典的历史魅力不请自来。它们的未来,就让更多的人听见到和感悟。

记者:你的收藏门类繁多,但都离不开“岭南”和“十三行”这两个关键词。

王恒:我一直对广州十三行的文物收藏感兴趣。比如通草画。我委托朋友从国外收集、拍卖回来。它们题材广泛,反映了当时十三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通草画上,广州的市井生活风情、十三行的货品贸易、各阶层人物形象、司法状况以及珠江航运场景等跃然纸上,既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广州地区社会情况直观、鲜活的视觉资料。

记者:你如何区隔藏品里的文物和工艺品?

王恒:在各类藏品中,我对清代家具和手工艺品兴趣浓厚,我搜罗了各种器具形制,它们有大有小,相当占地,为此,我在公司楼顶专门腾出一整层空间,用五百多平方米专门摆放。我最为珍贵的是一套乾隆御书房紫檀家具,它由东阳师傅仿故宫真品一比一雕刻,从苏州工厂订制到出品就花了两年时间,造型精准,清晰可见清代西洋风格的痕迹,选材是大叶紫檀。在我看来,它的精致已达到故宫现存真品水平,跨跃“仿品”,具有非常大的实用性和传世功能。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