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不再“打点滴” 访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

中国经济正在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创造一个环境推进改革,加快结构调整,让新常态的“嫩芽”快快长大,这样才能摘掉“点滴”,摆脱经济对宏观调控的依赖,自主而持续的增长。

责任编辑:王小乔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4年9月10日,安徽省淮北市,秋艳服装厂的女职工在生产车间内加工出口到欧盟地区的服装产品。 (东方IC/图)

编者按:2014年9月13日,周六,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宏观经济数据,重要的工业增加值跌至近6年以来的最低点,发电量、信贷等其它指标也都在走低。

悲观情绪开始弥漫,股市在9月16日走出了上证综合指数半年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不过,9月10日-12日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李克强反驳了近期数据异动造成的经济失速担忧,重申只要就业不出问题,经济就处于合理区间。

“经济增长目标是7.5%左右,所谓左右就是说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这句表态,显示了中央政府对经济波动的容忍度。换句话说,今年的后四个月,更可期待的是强改革,而不是微刺激。

不过,9月16日大跌当晚,多位市场人士证实央行对五大行实施了5000亿元SLF操作(常备信贷便利)。这被理解为,央行在不降准不降息的前提下,变相做点事来托底。

当下,中国宏观经济再次走到了一个关键十字路口。如何解读近期变差的宏观经济数据?改革和刺激的矛盾能否调和?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型过渡之间,7.5%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否完成,将来是否需要调整?

带着以上疑问,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同时摘编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的最新报告——两个月前他还十分乐观,现在却转向谨慎。

中国经济今年保持7.5%,明年7%,没什么问题,但今年的7.5%是“打着点滴的”,否则经济一定会下行。

中国经济正在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创造一个环境推进改革,加快结构调整,让新常态的“嫩芽”快快长大,这样才能摘掉“点滴”,摆脱经济对宏观调控的依赖,自主而持续的增长。

新旧过渡的代价

南方周末:8月份多项宏观经济数据不理想,你怎么解读?

曹远征:中国经济的短期动力机制正在转换,由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型经济转向市场需求引导的经济,这导致了目前短期宏观经济的表现。

过去几十年的中国经济都是投资驱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