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海疆行】大铲海关:粤港海上反走私前哨

大铲岛这一座只有0.9平方公里的海岛,这里是全国唯一一个设置在无居民海岛上的国家行政机构,扼守着珠江口咽喉要道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探访全国唯一设置在无居民海岛上的国家行政机构

在珠江口伶仃洋海面上,夜航船舶的灯光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位于大铲海关三层的小型船舶监控中心里,海关关员们聚精会神地守在海图监控、舱单分析、轨迹回放、风险布控等岗位上,紧盯着从这里经过的每一艘船。

对大铲人来说,午夜是最紧张的时段。这里每年平均监管小型船舶11万艘次,多数在夜间零点到凌晨4点到达大铲锚地,所有监管船必须获得通航指令后方能通过,其中少部分还要停在锚地接受查验。为了保证商船快速通关,海关关员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作业。

大铲岛这一座只有0.9平方公里的海岛,这里是全国唯一一个设置在无居民海岛上的国家行政机构,扼守着珠江口咽喉要道,距香港仅6海里,1949年11月建立的新中国海关——隶属于广州海关的大铲海关,见证了珠三角与香港经济贸易的潮涨潮落。

夜幕下的海上关口

与陆上海关不同,每天晚上10点到凌晨4点是大铲海关最繁忙的时段。缉私行动多在深夜或凌晨进行,风高浪急。缉私队员开着缉私快艇,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险。海上设伏,往往一出艇就是一整夜甚至两三天,饿了啃方便面、压缩饼干充饥,也有过断水断粮的情况。寒冷的冬天,缉私队员泡在水里埋伏大半天,等到伏击结束,身体都冻僵了。至于查船留下的瘀伤,对于缉私队员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一个闷热的夏夜晚上,一艘有走私违禁品嫌疑的船只进入关员们的视线。查船小分队奉命出海登船检查。为了尽快摸清情况,查船关员手持电筒,脚上绑着安全绳,强行爬入在海上封闭暴晒了一个多月的货柜。“强烈的恶臭刺激着我们的呼吸道和眼睛,越往深处,空气越稀薄,也越污浊,连呼吸都感到困难,我们不得不折返出来,呼吸两口新鲜空气,然后又重新钻入货柜。”参与执行此次任务的关员告诉记者。

经过查验,关员终于在其中一个柜内发现了剧毒的氰化亚金钾2公斤,随后,大铲海关迅速开展扩线侦查,成功打掉一个案值近5000万元、走私400多公斤剧毒氰化物的犯罪团伙。有关专家在进行化验时,震惊地说:“400公斤!这是什么概念?一旦用于恐怖袭击,足以毒死半数的中国人!”

这看似惊心动魄的一幕,对于大铲人来说,似乎已经司空见惯。60多年来,就是在这片水域,大铲海关并不断刷新着海上反走私纪录。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发起珠江口遏制群体性走私第一战,到连续查获三宗全国最大的外轮走私香烟、洋酒案;从“土潜艇”水下拖带走私感光胶卷大案,到全国最大的海上走私文物案,还有案值超亿元的白油、红木走私大案……大铲海关始终站在反走私的最前沿。

“小船快通系统”通关提速4-6小时

大铲海关是内地来往港澳小型船舶进境的第一关,也是出境的最后一关,主要担负着广东、广西等6省区6个直属海关44个隶属海关的66个二类口岸来往港澳小型船舶的中途监管和珠江口水上缉私任务。目前,大铲海关年均监管进出境小型船舶11万艘次,约占全国中途监管业务总量的80%。

由于珠江水域绵延近千海里、水网密布、河道纵横,三千吨以下商船可以不受港口限制,随处停靠卸货,这就要求关员必须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坚守岗位。

“我们平均每天监控过往船舶300条,最多的时候近600条。关员的工作,就是从各种监控数据中找出可疑的船只,然后派关员前往检查。”大铲海关关长广战告诉记者。

来往港澳小型船舶,是粤港澳经贸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广东民生息息相关。大铲海关监管人员介绍说,在建立小型船舶监控中心之前,大铲海关采用传统的中途监管模式,需要人工登船办理清关手续,每天有几百艘船只停在大铲海关锚地,一到晚上,海上灯火通明。

如何提升通关效率,更好地促进外贸发展?2000年,大铲海关提出了一个设想:利用GPS和海图,开发“来往港澳小型船舶快速通关系统”。不到一年时间,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对监管船舶的实时监控,使98%的船舶不再需要停航接受检查,每次通关时间,比过去节约了4-6小时。

大雨中随艇出海缉私

在大铲岛采访期间,记者随艇出海,体验了一次缉私队员出海查缉的过程。当天傍晚6点钟,下起了大雨,天边乌云密布,海面上波涛起伏。此时,指挥中心接到报告:缉私队员查获了一艘涉嫌走私红油的货船。

记者登上了一艘海关缉私艇,舱内空间并不大,可容纳6、7个人左右。坐在缉私艇内,海关人员嘱咐大家不要随意走动,尽量保持船只的平衡。透过窗外,海面上波涛翻滚,如开水煮沸一般,从码头缓缓开出的船只原本还是稳稳地行驶,行至约两海里时,船速突然加快,记者瞬间感受到如过山车一般颠簸刺激,缉私艇在海上飞跳,溅起一阵阵浪花。

大约30分钟后,前方出现了一艘货船。缉私艇向货船逐渐靠近,顺利贴上了货船的船舷,在两船靠近的一瞬间,缉私队员看准时机,成功跳帮。

经初步检查,这是一艘从东莞出发运送水泥的货船,船主拥有船舶检验证书和船舶签证簿。在船舱底下的发动室内,昏暗的灯光下,缉私人员端着手电筒,从储油管中取出液体样品,从瓶装液体的颜色来看,呈现红色。海关缉私人员将取样封装好,带回准备做进一步鉴定。

搭乘缉私艇返回到大铲岛码头时,已是晚上近8点。

【见闻】自制辣椒酱驱寒湿

很长时间里,大铲海关关员都是饮用岛上自挖的井水,后来因为金属含量超标,导致喝井水的人大量脱发,这口井才不得不提前结束使命。

岛上办公场所十分简陋、陈旧,其中一栋建于上个世纪40年代,经多次翻修,至今仍作为关员宿舍使用。旧建筑虽说冬暖夏凉,但一到夏天就格外闷热,冬天又特别阴冷潮湿。岛上一位干部到北京出差3个月,回来发现,自己的床头和衣柜竟然长出了小蘑菇!由于长年在海面工作,很多关员落下了风湿、胃病、腰椎等疾病。

岛上没有医院,没有医生。有一次,在宿舍楼旁的草地上,一条竹叶青蛇咬了正在练三节棍的男关员,几经周折送到医院时,医生说,再晚来10分钟就没命了!

大铲海关关长广战回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他们找到配送公司给岛上运送食物,但是每遇台风天气,运送供给的船出不了海,还是会经常面临断水断粮的问题。后来大铲人就有了开荒种菜、自制辣椒酱的传统。

说起这辣椒酱,这可是大铲一宝。每月,从市场买回几十斤辣椒,几乎是全体大铲海关人,从关长到职工,都会集中在食堂围着饭桌摘辣椒。“关警员出海很疲劳,岛上湿气太重,吃点辣椒既驱寒祛湿,又能开胃下饭。”副关长刘权说。

记者到达大铲岛采访当天,天气亦晴亦雨。沿着岛上的沿海路散步,路灯依次亮起,在水泥的路面上洒下淡黄色的柔光,迎面吹来略带盐腥味的海风。

多年来,关员们养成了自力更生的习惯,以沿海路为例,过去崎岖不平,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很是不便。为了修好这条路,大铲人全岛大动员,拿着锄头、簸箕齐上阵,一寸寸整平土地。近年来,大铲岛陆续实现了公网供水、供电,架起了宽带,添置了体育器材。岛上的一草一木、一路一栏,都凝结了全体大铲人的心血与汗水。 

 在大铲岛上有一面石墙,镌刻着所有在大铲海关工作过的人员名单,称作“大铲墙”。工作时间最长的,是普通的老船员魏建民,再过一年,老魏将从这座他服务了整整37年的小岛退休。

 

网络编辑: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