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沙龙】王志纲&何镜堂同台反思 城镇化的方向与传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表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城镇化。城镇化建设将是中国未来5~10年综合发展结构中顶层设计的核心主题,是保持未来中国持续增长的关键架构。它将催生相关子行业的潜在需求,给产业投资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城镇化的空间结构已基本成型,而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巨大。产业投资战略家王志纲和建筑设计师何镜堂齐聚中国城镇化产业投资峰会,从发展思路与建筑设计等方面积极发声,分享观点,为城镇化进程提出自己的思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表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城镇化。城镇化建设将是中国未来5~10年综合发展结构中顶层设计的核心主题,是保持未来中国持续增长的关键架构。它将催生相关子行业的潜在需求,给产业投资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城镇化的空间结构已基本成型,而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巨大。中国城镇化产业投资俱乐部应运而生,通过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媒体之间的广泛对话,进一步探讨契合时代背景的城市发展方式,为中国城镇化产业投资适时适度转型提供具前瞻性的引导。

2014年8月29日,产业投资战略家王志纲和建筑设计师何镜堂齐聚中国城镇化产业投资峰会,从发展思路与建筑设计等方面积极发声,分享观点,为城镇化进程提出自己的思考。

---------------------------------------------

王志纲 一个城市的发展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急不得。

---------------------------------------------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呢?一个城市的发展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急不得。这就像一个社会的发展。农耕文明时代几千年来都是农业为主,后来商人做生意了,再形成集市,最后形成了城市的雏形。

以广州为例:1984年广州人口150万,现在广州人口已经上千万了。1984年的广州就相当于一个八岁的孩子,还在慢慢地成长。广州的疯长是什么时候?是1998年,这个时候的广州,相当于一个15岁左右、已经发育了的孩子,一年长高10厘米。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所有跟房地产沾边的都发财了。以至于在中国一讲到首富,放眼一看,都是房地产老板。

经过了20年时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84年的10%到现在50%,13亿人口中,有将近7亿人在城市里面,未来还有多大的空间呢?中国大概要到80%,至少还有4亿要进来,所以未来房地产的希望是很大的。

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问我一句话:明天还有什么好日子?他们关注的是明天,因为时代变了。就相当于一个孩子长到18岁的时候,你希望他每年长10厘米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孩子就要自修内涵了。18岁时有多高,现在还长这么高,最后比的是肚子里的货。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必须回归常识、回到常态。

怎么回归常识、回到常态呢?做市场有三种做法,一种是等市场,一种是找市场,一种是创造市场。我认为每一代英雄的产生,绝不是在日子好过的时候,都是在社会危机或者是转机的时候。真正的英雄绝不是等出来的。等市场、找市场即使做得好,也是偶然的。

先立内容,后搭平台

二十年过去了,碧桂园还在不断复制以前的模式,没有创新。再看星河湾,15年前希望能做最好的楼盘,给广东人争光,最后一炮打响,最后走向全中国,让北京人、上海人佩服不已,但是往后有创新吗?没有!为什么?市场太好做,日子也好过了,谁都不想创新了,这是人类的弱点。他们真正去打天下,都是在困难的时候。所以我有一个简单的结论,一个好的老板、一个好的企业是在危机下产生的。只有在危机来的时候,才能出黑马。

今天的中国到了巨变的时候,很多人还指望着昨天的好日子,顺风顺水,把偶然当必然。在此之前的中央有一个观念叫“保八”,俗称“八九不离十”,意思是中国发展速度合格是8,良好是9,最好是10,一旦低于8,社会就会不稳定。只要经济上有可能保不住八了,就不择手段,最典型的是透支拉动。钱多了,做生意的人都能发财,所以人人叫政府好。但是这种东西留下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中国是虚胖的。习近平明确地说,不能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中国靠拼命打鸡血已经不可能了。当这个时代发生新的变化,我们需要新的发展模式,更需要重视“内容为王”的重要性。

拿万达为例。王健林是军人出身,是很具战略头脑的人。他考虑问题至少着眼20年。王健林在上世纪80年代起步做房地产,回顾1996年他做的房地产广告,很多人看到都忍不住笑:“万达,盖不漏水的房子”。这就相当于生产一个“不会塌的床垫”,现在看来是很荒唐的。但是那个时候东北的很多房子漏水是常态,这个已经是万达最好的卖点了。

那时的王健林已经在谋划未来的模式,在中国要想具有唯一性、权威性,必须要创建一种新的模式。他1998年打造的定制式整合内容是:我卖给你的不是房子,我是打包卖业态,把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卖给你,所以产生了新一代的万达综合体,就是万达商业广场。

最难的是刚开始时他去国外招商,找到了沃尔玛。那个时候,沃尔玛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他咬紧牙关,说你们不是想进中国吗,你们一家一家找还不如找万达这艘航空母舰,借这个平台还可以开更多相关的店。三年以后,等开到七八个万达综合体时,出问题了。

当时所有的相关散户店家把钱交了,却发现与沃尔玛为邻根本赚不到钱。这时候很多人质问王健林,很多人包括政府也给他施压,说这条路该不该走。王健林说不是我们走不好,是我们还没走到位。到了2003年,他基本上把第一代商业综合体完成了,这时候西方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认为中国是最大的宝藏,想进来时却找不到平台、载体,这个时候就想到了万达,后来发展到已经有5000个品牌和万达合作。万达现在是全球抓药、中国开方,全世界要什么抓什么;而王健林成了中国门户,所有的品牌要进入中国,经过王健林是最佳的方法。

万达2008年做了一个旅游休闲综合体,就是在长白山。这是万达历史上的第三次跨越,是从单一楼盘、商业综合体到旅游休闲综合体的转变。什么叫战略?说白了就是回答“能不能做、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四个问题。这个项目是把这个模具开出来,以后各地政府给的都是零地价,最后项目就用这个模具起码拿了20平方公里,包括大连、西双版纳、武汉,快速占据了新的资源。这就是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过程。这就是“先定内容,后搭平台”的发展策略。

坚守内容,创造市场

再看杭州宋城。怎么用文化赚钱,而且还是赚大钱?要解答这个问题,目前中国最典型的就是宋城集团:以内容挂帅,用无形驾驭有形。

做宋城,刚开始很辛苦,每天靠门票、靠人气,这个门票收入是有限的。而杭州人的习惯,到下午四点以后就呆在家不出来了,晚上如何能把人拉出来?我帮忙想办法,能不能打造一台戏?让他们晚上看戏,80块的门票,送一场戏。

2008年,宋城的老板又请我过去,八年后的宋城吓了我一跳:整个场所扩大了六倍,可以坐5000人,门票均价300,最高的1000块。宋城的老板对我说,王老师,10年前你给我说未来的中国是先吃肉,再喝汤,最后是闻香,是去体会和品味,我当时还不相信,今天已经变成现实了。

一年光是戏的门票收入,就有三个亿。成本多少?顶多6000万。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最重要的是把平台搭建好:演杂技的是吴桥的,卖唱的是整合路边的艺人,这些演艺人员也很有成就感。从平台为王转化到内容为王,凭借内容走进全中国,所以宋城四年前就靠一台戏上市了,上市以后已经用同样的模式复制了六台。

今年到三亚过春节,我又去看了,规模比原来的还大,场地可以坐8000人,三个月下来赚了三个亿。宋城的老板原以为做旅游就是卖门票而已,没想到坚守做内容20年,从观光到休闲,休闲到体验。精神产品是价值无限的,最后的结果是:配餐演绎成主菜,从送票到500元一张票。

第三个是重庆朝天门,讲的是内容升级与产业运营商诞生。这个地方从前出现了一大批小老板,这些人到广东倒货卖服装,但开始城镇化以后政府改造朝天门,把这些小老板全部赶走。后来我们帮助他们组织了时尚联盟,拿出了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就是打造时尚重庆。

成天说重庆出美女,而时装是最大的时尚。但散居的方式是不可能形成品牌的,如果政府能够意识到一点,拿出这一块地做出产业化,不仅帮助草根,而且能增加重庆的时尚感。时尚联盟几乎把全重庆的服装制造商聚集到一起,不止国内,甚至韩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都来了很多人,为什么来?现在中国缺少这样的平台,而他们希望加盟。所以必须创造市场,而创造的关键是找到方向、找到方法。

最后给企业家们一些忠告:摆脱惯性,回归常识;有战略引导下的持续经营才是出路;加入国际化浪潮,以技术并购为突破口重塑自己的核心能力;重新定位,开模具、定打法、办黄埔,完成面对新需求的自我孵化。

---------------------------------------------

何镜堂 在中国城镇化程度加剧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在地域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去传承与创新。

---------------------------------------------

我是一个建筑师,研究的是建筑文化、环境和创作。我从建筑的角度,来说说快速城镇化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我国城镇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出现了很多问题。现在几乎全世界每年一半的建筑增长都在中国,我们两年可以建设一个纽约。但是快速、粗放的城镇化在给城市面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各种问题不断涌现,住房紧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城市特色缺失等问题尤为突出。国内的建筑现状是:千城一面、山寨成风、品位低下。另外我们缺乏自信、崇洋媚外,建筑粗制滥造,又喜欢大拆大建,使得资源透支、污染严重。

新型城镇化下的建筑设计

传承与创新是建筑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资源、动力,而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考验过程中积累的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

在中国城镇化程度加剧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在地域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去传承与创新。

我们传承什么?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天人合一的和谐观,我们形成了几千年的和谐理念:厚德载物、和谐相处、适应自然等等。孔子讲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我们要传承以人为本、维护建筑本体的基本理念。建筑是造为人用,兼顾实用和美观。

那我们创新什么呢?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也就是说,让我们的建筑既中国又现代,使我们的建筑与所在地区自然和环境融为一体,强调体现生态与技术进步,引领时代精神。

和谐观念认同世间万物在保持其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建立协调共生的良性互动的关系,以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这是创建城市和建筑整体美的前提和基本原则。建筑创新既反映当今人类先进的思想、观念,新材料、新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同时也要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坚持建筑的本体,不盲目追求形式的“奇、特、怪”。

新型城镇化对建筑设计有什么要求呢?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核心,统筹城乡,保持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市民能够平等地享受舒适的宜居环境。城市建设要有效利用资源、集约资源、环保低碳,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建设要结合当今中国国情,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道路,使我们的建筑做到既中国又现代。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我想谈谈建筑设计创新的对策。

第一个是以人为本,坚持建筑本源、回归建筑理性,把握正确设计方向,建筑设计是为人们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一个好的设计从立意、构思到方案的形成应当从人的需求出发,以满足人的使用为目的。

作为一个中国城市规划师,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应当对建筑的本质以及从事建筑创作的目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树立正确的建筑创作观,回归建筑理性,拨正设计方向。以人为本,兼顾实用美观,一直是建筑的永恒主题。

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建筑应该融入地区气候和环境,使建筑与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建筑总扎根于具体的地区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周边地形地貌等影响和制约。在具体的建筑创作实践中,我们应当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特点,呼应地区气候特征,从城市的整体角度把握建筑设计的方向,尊重建筑与人和自然的关系。

第三个,是在多元及泛文化的大背景下应该加强文化自信。当今国际建筑界各种理论思潮流派精彩纷呈,建筑呈现出多元化和跨文化发展的趋势。在西方思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国建筑普遍缺乏文化自信,导致本土建筑文化话语权的弱势。地域文化的丧失导致城市的特色危机以及所谓“千城一面”,建筑创作盲目追求形式主义和时尚跟风,常常在全盘西化或模仿传统符号中找不到方向,其结果只能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我们应加强文化自信,在学习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和现代建筑技术的同时,更应扎根本土,传承优秀文化的内涵而又不断创新,创造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建筑。

第四个就是倡导节能环保低碳,走发展绿色建筑的道路。中国过去数十年快速城镇化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改变,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资源枯竭与环境恶化成为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瓶颈。建筑师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统筹集约利用资源。从设计到建造,以及使用的生命周期内来实现建筑的节能环保,开创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又紧密与当地环境和条件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建筑和文化如何结合

我从对建筑属性的理解,对和谐理念的传承以及大量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指导建筑设计的“两观三性”论,即要树立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设计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地域性。建筑是地区的产物,建筑的地域性,强调建筑与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关注地区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注重传统舒适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地域是我们从事建筑创作的基础,以地域环境、本土文化和技术为根据,形成创新点,设计就能“量身定做”,建筑就会有特色,这是避免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一项重要设计对策。不管做哪种,它都有共性的一面,还有个性的一面。举个例子,我们做个电影院,不管是在广州、北京做电影院,或者是将来在美国做电影院,电影院要求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这是共性;但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打造成特色呢?我们可以从地域里面挖依据,比如从气候里面,广州是亚热带气候,所有的建筑都要考虑遮阳、隔热、防潮的问题,在北京搞电影院气候不同了,要解决防风沙、防寒的问题。

文化性来自深广的差异。我们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区别。我会从这种地域,包括环境、气候、文化提炼它的创新点,建筑就必然有不同的特色。现在好多人搞建筑就不是,不管是什么地区、环境、文化,觉得好看就搬过来,自然就千城一面。现在很多人要么是全盘西化,抄西方的,时间长了大家也有意见了,从领导、从老百姓的角度都觉得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只能抄袭一些传统文化符号贴上去。这两个都不是最好的方法,结果就使得建筑在两边摇摆不定,找不到方向。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就是物质与精神两层的结合,既是人类各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延伸,又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所特有的文化的精神。我们更加需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国文化,而非对传统形式或者符号的机械抄袭。

还有建筑的时代性,建筑是时代的反映,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方向。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洋为中用”,但西方并不等同现代,流行也并非经典,应有鉴别取舍,为我所用。关注生态环境,倡导节能低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基本精神。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本,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建筑“三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个合乎逻辑设计和构思过程,常常是从地域中找依据,挖掘创新点,从文化的层面去提升和深化,并用现代的科技和观点相结合,创造出“三性”和谐统一的作品。

城镇化产业投资俱乐部

总顾问:何镜堂、王志纲

关注城镇化背景下的产业投资,致力于推动教育、养老、文化、商业、互联金融、产业园区、生态农业、生物科技、智慧城市、物流网及能源环保等领域的跨界交流与合作。邀约成员均为各领域的产业领袖及优秀企业家。

实战型产业投资创新课程于2014年8月29日开学,学时一年,每周五、六两天开课,以一天授课+半天主题沙龙+半天项目路演+半天企业参访的形式开展。课程讲师包括江建华、颜俊、吴晓波等业内顶尖人士,共计12节;沙龙分享包括卫东、戴宏亮、冯仑、蔡东青等业界领袖,共计17节。同时与商务部专家交流,每年在京津冀、成渝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区等地挑选五座城市(区)组织参访活动,与当地市委书记、市长洽谈商机。

王志纲 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民间战略智库王志纲工作室创始人。成功策划广东碧桂园、昆明世博会、山东双月园、重庆龙湖花园、广东金业集团、杭州宋城集团、杭州天都城、贵州茅台集团、中体产业等策划项目。

何镜堂 著名建筑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曾主持设计深圳市科学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8北京奥运会摔跤馆等。

1、插入语:一个孩子长到18岁的时候,你希望他每年长10厘米是不可能的。

这个时候,孩子就要自修内涵了。18岁时有多高,

现在还长这么高,最后比的是肚子里的货。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必须回归常识、回到常态。

2、插入语:作为一个中国城市规划师,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

应当对建筑的本质以及从事建筑创作的目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要树立正确的建筑创作观,回归建筑理性,拨正设计方向。

以人为本,兼顾实用美观,一直是建筑的永恒主题。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