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是腔调, 卖的是信任,难的是监管 网购美食:诱惑?困惑?

“麻小熊”宣称几乎不用葱油、蒜味盐和各种添加剂,只用真正的辣椒、花椒和大蒜榨油调味。但这样产生的开销远比使用添加剂大,生意越来越好之后,看到支出明细,小熊默默将炒虾用的冰糖换成白砂糖。

责任编辑:蒋昕捷 实习生 钟煜豪 梁月静

网络美食勃兴的背后,美味诱惑与监管困惑并存。 (何籽/图)

社交网络勃兴,网购美食也开始涌向餐桌。这种充满腔调的新业态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存在天生的“隐蔽性”,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卖家们只需要关闭虚拟世界中的店铺,就能彻底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滋……”天刚泛白,白象就把蛋液、甘蓝、番茄和新鲜鸡肉一道放进热腾腾的油锅。这份杭州传统早餐蛋饼出锅后,红绿搭配,煞是好看。

此时,远在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小熊也准时走进厨房。“今天的虾怎样?”这是她和搭档的每日经典对白。她盘起长发,戴上塑胶手套,开始打理成箱的小龙虾。

白象手创的早餐配送“晨之美”和小熊主打龙虾外卖的“麻小熊”,都是刚创立的品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辞职创业,拥抱国家倡导的“草根创业的新浪潮”。自此世界上少了两个办公室中的白领,却多了一对能一手做菜一手用微信接单的“网络私家厨子”。

然而,面对正在兴起的自制美食网售浪潮,相应的监管几乎是空白。网络美食家们销售的食物大多缺乏资质和卫生许可,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那些没有执照的卖家们,只需要关闭虚拟世界中的店铺或者注销微信号,就能彻底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于是,难免有人会煮鹤焚琴地问一声:“这些网络美食坊,在食品安全方面,靠谱吗?”

卖的是信任

互联网卖美食,更多的是在销售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腔调”。

小熊曾在京城一家杂志任职,如今她习惯每天化好妆,戴上嫩黄色的印着卡通小熊的头盔,骑着电动车在京城送货。

“麻小熊”的销售主要基于微信朋友圈。刘欣灵是中国大陆第一批用上iPhone的人,也是最早订购“麻小熊”的食客。像大多拿到“麻小熊”的顾客一样,她会拍张照在微信“晒单”,因为“包装漂亮得让人惊叹&r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佳凝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