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言商,别糟蹋文化

    最近吵得面红耳赤的中山装“申遗”,不过是一个商业恶搞文化的例子。
    中山装是什么?大约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上海找了一家与宁波有些渊源的服装店,以日本士官学校校服为底本,加上他的个人创意而订做了一套正装。这就是中山装。后来,北京的一服装厂,又参照毛主席的体型和气质,为其做过款式大体相同的服装。外国人称之为“毛装”,我们仍称之为“中山装”。虽流行一时,再后来,当中国人有了着装自由,中山装便迅速淡出人们的生活。
    这么一套衣服,还文化遗产?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定义来衡量,无论如何算不上。而目前“申遗”争夺透露出来的信息是,操作此事的人,认为他们独有的“中山装的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希望通过中山装“申遗”,让它“再度流行”起来,以获取商业利益。为此,操作者甚至试图“绑架”所在城市,使中山装“申遗”成为事关城市荣誉的大事。
    对这种纯粹的商业操作,不好说什么。但生意归生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猴耍,把商业利益与爱国主义、城市尊严等高贵情感捆绑在一起,这就太过了。
    如果只有用他们的工艺生产出的中山装才是中山装,那么,民国时期无数的进步青年,几十年前数亿中国成年人身上穿的那些没有采用同样工艺生产的中山装,又应该叫做什么呢?

广州 王小飞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