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你曾在某处的旅行里生活过

“你能搭乘一支正在升空的火箭去旅行吗?”

 

 

日用之器、匠人之艺、情感美食、江南船调,共同诠释着属于周庄的慢生活。让人驻足停留,心生眷恋。

“你能搭乘一支正在升空的火箭去旅行吗?”

成本太高,恐怕还不能。

但是,有些事一定能在某一次旅行中实现。搭热气球俯瞰土耳其、在亚马逊考察野生植物、去巴黎学烘培技术、调制苏格兰威士忌酒、参加美国常青藤名校的游学夏令营,等等。任何一种“口味”独特的真实感受,都让生活隐隐感到“新的可能即将发生”。

生活在别处。如今,传统的“观光度假”式旅游已经落伍,“深度体验、参与互动、融入目的地真实生活”的体验式旅行正风靡欧美。“千人一面”的旅游产品无法再满足勃发的分众化市场需求,那些不同于人们自身生活的体验显得趣味十足,如果还能从中增长见识,锻炼身体,学习技能,那就无异于收到一份礼物。

以自助游、背包游为雏形的“中国体验式旅游”,也在市场调节下缓慢蜕变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城里人到农村“吃农饭、干农活”是体验式旅游的最初样貌。现在,我们的年轻人也已经和全世界其他地方的年轻人一样,习惯了Gap year,手持《孤独星球》,从陕北的乡村小学到纽约下城的艺术区,一路做义工,一路旅行,一路生活……不用等旅游目的地们争先恐后地铺开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营销,悄然兴起的全球民宿连锁平台“Airnbn”已经开启了一扇门:“欢迎住进全世界每一个普通人家里,一起分享早餐,聊聊彼此的生活。”

“旅游3.0时代”在下一个十年等待着,你,将在某处的旅行中开始另一次生活。

周庄,“活着的声音”

体验式旅游大势兴起,“门票经济”也在远离一批有头脑的5A级古镇。放弃了追求游客数量增长的思路后,昔日人声嘈杂、垃圾遍地的景象不见了,一个结合了科技、环保、文化和旅游的新空间开始生成。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就在换个方式挣钱。过去,周庄以超前的旅游开发意识,于1989年4月售出第一张旅游门票,领先于很多尚未开发觉醒的古镇。即使是今日,周庄依然坐拥着每季度300万游客的固定团队游数量。而市场的更新换代证明,过去资源消耗型的旅游发展方式,只会破坏现有的水乡样貌,也无法适应都市消费人群在心灵成长和深度体验方面的需求。

如何改变人员结构,开发体验式旅游?“会生活,而不只是懂很多道理,会说话,旁人听的时候不会打瞌睡。”一则趣味的“周庄寻人”应运而生,以“在周庄,五天五夜,包食宿”为条件,邀请全国各地的普通人参与周庄的有声电台,来体验和营造“有声有色”的周庄。于是,行摄达人、自由插画师、人文摄影师等形形色色的文艺青年和都市白领,甚至包括墨西哥籍知名有声播客Nacho都纷纷前来,用自己的声音讲周庄故事。

周庄有声电台是风靡于江浙“智慧旅游”思维的体现。依托互联网构建,直播间设立在逸飞之家的“声活家”内,游人可以通过景区内的广播系统收听电台直播,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微信收听。前来体验生活的声音主播们不仅自己加入了周庄的生活中,也形成了周庄的新的“声音景观”,游客们可以饶有兴致地观看主播录制节目的现场。据统计,目前,周庄声活有声电台已入驻3大网络电台平台,累计超过8万粉丝。

寻回失落的匠人精神 ,周庄首届匠人市集在双桥旁的逸飞之家正式开幕,新老 艺人齐聚一堂共同探寻传统手艺的再设计之旅。

“在这里,似乎是我们拖了时间的后腿”、“不愿被一种模式框定一辈子的生活,不想过一眼看到底的生活”,这些点滴细碎声音里的感悟,发现了周庄的慢生活,也激活了对慢生活的深度体验。如果此刻,你正在品尝万三蹄,耳畔听着“以肥瘦适中的猪蹄为原料,加入调制好的配料,加水入大号砂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皮色酱红,香气四溢”的美食介绍,这样的体验,深度、立体地结合了声色视听,实现了真正的“有声有色”。

同样的,老时光也在小桥流水、一砖一瓦中被声音留住。“在周庄,随处可见正在晒太阳的食材,黄瓜、生姜、萝卜、菱角、荷叶、南瓜籽……”阿婆的阿婆茶,大叔的手艺活儿,隔壁旅店的外国孩子……这些四季物语、人文新解、口述非遗、匠心手艺以及原住心声,都倡导一种“周庄式”的原味生活。

有点动心了?即使你没法加入主播的行列,也可以选择住在这里,静静地听听周庄。在智慧票务系统改造完成后,周庄的民宿管理、数据分析、营销一体化的订房系统也基本完成。

声音里的周庄生活,关注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从五感开始,深入心灵,适合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马六甲的博物馆经济

体验过生活了,还想增长点知识?早在《孤独星球》创始人四十年前自驾环游地球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一地风物,也剩下导游讲解的费用,背包客们早已和博物馆结下不解之缘。博物馆虽算不得新事物,但是在此基础上,旅游经济的新业态——博物馆经济已经兴起。

博物馆浓缩了一城或一国的历史人文,是立体“百科全书”。旅游发展为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而博物馆则为旅游增加文化深度和黏着力,结合线路规划,票务合作,可谓又叫好又叫座。新业态中的一个典型例子是马来西亚的世界文化遗产地——马六甲。

六百多年历史,赋予马六甲城复杂深厚的背景。开发史和殖民史造就了一个“小联合国”,马来文化、印尼文化、葡萄牙文化、荷兰文化、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留下的各种遗产,成为马六甲博物馆群的深厚底气,一定能带给你完全不同的旅行体验。

近半个世纪以来,马六甲传统的港口和商贸经济开始衰退,不得不寻找新的支柱产业,于是,在这座只有65万人居住,散步两天就可以逛完的弹丸之城,博物馆纷纷出现。

漫步在荷兰红屋广场一带,浓郁的荷兰风情建筑周边,分布有六个博物馆。古色古香的马六甲历史和民族博物馆早就是核心景点,建于17世纪的馆舍就是曾经的荷兰总督府。右邻教堂、左邻钟楼和风车,门前有广场和古树。照顾到全世界游客的情绪,拍照,购物,游玩累了,来此逛逛博物馆吧。这种博物馆成为旅游集散地的例子,全世界都没有几个。

马六甲城有马六甲历史和民族博物馆、青年博物馆、人民博物馆、海事博物馆、农业博物馆、马六甲文化博物馆、皇家海军博物馆、答答娘惹文物馆等。分类里既有历史类,也有现代文化生活类。品种多样,让人目不暇接。

其中,基于游客不同需求,建造起来的答答娘惹文物馆和海事博物馆都有相应的参观群体。答答娘惹文物馆真实再现了该族群在19-20 世纪的生活场景,展示了华裔与当地马来族逐渐融合的过程,也让全世界的华裔看到了本地娘惹人的富有。海事博物馆外形是一艘15世纪的葡萄牙战船,内部展示古船模型、世界地图以及船上用品等。记录的是马六甲海峡的海上征战史,适合世界历史爱好者和军事迷。几乎每一本旅行杂志上都要标注出博物馆的位置,足可见其火热程度。

如今,博物馆业的收入成为马六甲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虽然,全世界的博物馆大多数仍然由政府拨款,属于文化事业,与本地旅游事业的线路规划也不紧密。而博物馆经济这一新事物,和人类对于“异地新知”的追求一道,将一起成长。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