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 ——2014年“能源互联网热”

■新能源如果与新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能源格局,并将能源的边际成本降为零,从而诞生一个全新的能源供应体系。

■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能源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根本出路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推动能源变革,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高效率利用。

能源互联网风潮

2014年,能源行业最火的概念是什么?估计很多人会脱口而出:能源互联网。

自2014年4月4日,家庭能源管理企业 Opower于纽交所首发上市以来,能源互联网概念逐渐影响到中国。Opower,这家2007年成立的公司,主要为公用事业公司整合用户能耗数据,据此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的用能、节能建议,堪称“节能超人”。

可以说,借助开放的售电端活跃市场和节能增效的大背景,当下新型互联网创业公司正在引领能源互联网风潮,它们包括C3 Energy、Geostellar、SolarGIS等。

其中,由甲骨文联合创始人之一Thomas M. Siebel创立的C3 Energy,主要通过集成大数据形成分析引擎,提供电网实时监测和即时数据分析,同时对终端用户进行需求响应管理;而Geostellar则是一个太阳能设备线上B2C平台,为用户简化太阳能电池系统的采购、融资、安装和维护等整个过程;SolarGIS则通过太阳辐射、气象数据,提供太阳能资源评估和光伏模拟数据服务……

所谓能源互联网,按照《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杰里米•里夫金的理解,能源互联网是把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在能源开采、配送和利用上从传统的集中式变为智能化的分散式,从而将全球的电网变成能源共享网络。

事实上,无论是油气、电力还是新能源,无论是能源生产、分配还是消费,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储存正变成行业的标准行为。累积的海量数据,正成为新的待挖掘和运用的宝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震撰文指出:目前,能源行业的数据还存在数据量大,但数据分散、缺乏有效的分析方法、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重复等问题,但通过智能采集和分析诊断技术、分布式智能电网技术和能源智能管理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将逐步实现能源领域的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预测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技术支撑。之前一些能源互联网公司的模式基于能源行业数据挖掘。比如国内大红大紫,被誉为“做能源行业的苹果”的远景能源,其远景“格林威治”云平台,就是借助大数据分析和高性能计算技术,为客户提供风电场规划、测风方案管理,风资源评估、精细化微观选址、风场设计优化、经济性评价、资产后评估分析等全方位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杰里米•里夫金的能源互联网设想中,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将需要创建一个能源互联网,让亿万人能够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里和工厂里生产绿色可再生能源。多余的能源则可以与他人分享,就像我们现在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一样。

“新能源如果与新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能源格局,并将能源的边际成本降为零,从而诞生一个全新的能源供应体系。人们不需要支付成本就可能生产自己需要的能源。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个人多余的能源收集起来,建立起一个互联网,将能源储存起来。利用互联网还可使这些能源在全球各大洲之间共享。”2014年10月,杰里米•里夫金在“未来能源之路——互联与变革”能源论坛上说。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和这些耕耘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高科技公司相比,中国能源互联网奠基者、战略地位确定者是国家电网。

追溯起点,早在2013年12月5日,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就在《科技日报》头版发表长篇署名文章《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这篇文章创新提出“智能电网承载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观点,特别指出,未来的智能电网,是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能源互联网”。

“随着新一轮能源变革的到来,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突破,与智能电网全面融合,正在承载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 刘振亚在《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中指出。

据此,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主席廖宇判断认为,2014年就是中国的能源互联网元年,“如果他们(国家电网)要发力打通能源类传统行业与新兴互联网行业之间的沟壑,相信不会有人怀疑他们的实力。”

信息可以实现国际乃至洲际互联,能源互联网也可以实现全球联网。和杰里米•里夫金的“能源在全球各大洲之间共享”预判一样,2014年7月,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力与能源协会2014年会在美国华盛顿特区举行,国家电网将一年前的“智能电网”概念做了更大升级,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想。

之后几个月间,刘振亚在APEC能源部长会的主旨发言、美国《福布斯》杂志署名文章、联合国气候峰会主旨发言里,多次提及“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一概念。

相比科技界热议的能源互联网,何为全球能源互联网?根据国家电网的描述,全球能源互联网由跨洲、跨国骨干网架和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构成,连接“一极一道”(北极、赤道)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集中式、分布式电源,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是服务范围广、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具有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特征。

2014年9月23日,联合国气候峰会召开期间的午餐会上,刘振亚作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主题发言。国家电网此举,也被业内看做能源互联网在中国确立战略地位的关键标志。

“全球气候变化与化石能源大量开发使用密切相关,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能源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根本出路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推动能源变革,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高效率利用。” 刘振亚表示。

能源互联网前世今生

 

事实上,能源互联网并非一个全新概念。

过去十多年,很多国家都在探索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结合的能源发展模式,试图构建一个人人都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能源新时代。

2001年,美国电科院(EPRI)最早提出“Intelligrid”(智能电网),并开始研究。2003年6月,美国能源部发布“Grid2030——电力的下一个100年的国家设想”报告。

2008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中心就效仿网络中的路由器技术,提出能源路由器的概念,并且进行原型实现,利用电力电子技术实现对变压器的控制,路由器之间利用通信技术实现对等交互,在配电网层面实现能源互联网理念。

另外,美国一个位于加州的新兴能源公司,开发了一款用于商业建筑的智能电池,将精简型的汽车锂离子电池和电力电子设备相连接,这些电力电子设备在向楼宇供电和从电网中充电这两种状态间快速切换,而大量的智能分析是通过云计算来完成,这样的智能电池稍加拓展实现相互间的通信与控制。

随着欧美国家电力市场的不断放开和能源价格的攀升,以及IT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能源互联网”在美国等国家形成了一个新的创业生态圈—— 能源界的互联网应用。

德国则在2008年年底提出了E-Energy理念和能源互联网计划。“E-Energy:以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未来能源系统”是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BMWi)发起的一个技术创新促进计划。联邦经济和技术部为此举行了一场技术竞赛,六个试点地区的团体在竞赛中胜出。在德国的能源互联网计划中,将建成多种多样的发电厂,运用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并实现电网设备、电气设备、家用电器的沟通与互联。

显然,E-Energy将促成整个价值链内更大的透明度和更激烈的竞争——从发电厂、电网运营商一直到最终消费者。这将推动技术领域乃至整个工业领域的创新,加速能源市场自由化的进程,促成电网布局的分散化。

在中国,互联网技术与能源的结合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能源互联网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最大的问题是目前的应用和服务,都是B2B或者E2E(engineer to engineer)的方式。

如何为庞大而复杂的能源互联网寻找到一个“入口”?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在接受《英才》杂志采访时说,美国提出的智能电网、欧洲提出的能联网等仍是从企业或者行业的角度出发,开发出能源的互联网;而“互联网能源”则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去构建新的能源生产消费模式。为此,新奥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泛能网”技术。这是一种基于能源网、物质网和互联网耦合的创新技术。

在能源互联网发展前期,中海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薛黎明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指出,政府主管部门、能源企业、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及行业协会组织的资源整合是很关键的,政府政策应跟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适时出台支持性、引导性政策,应以保障能源的安全为前提。

目前,国家电网等企业已经行动起来。国家电网2015年年度工作会议内容透露的海外战略显示,国家电网除了在巴西等地中标特高压项目外,2015年将启动和国外互联的电网项目。其中,国家电网将开展哈萨克斯坦埃基巴斯图兹-南阳±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俄罗斯叶尔科夫齐-河北霸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蒙古锡伯敖包-天津和新疆伊犁-巴基斯坦伊斯兰堡±660千伏直流工程前期工作。这也意味着,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将在2015年迈开第一步。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