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互换难人民币国际化“引擎”等待激活

自2008年12月以来,中国央行已经跟28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签署了总额近3万亿元人民币的央行货币互换协议,但理想中的货币互换贸易模式,现实中依然面临诸多“看不见的门槛”。

责任编辑:舒眉 助理编辑 温翠玲

 

自2008年12月以来,中国央行已经跟28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签署了总额近3万亿元人民币的央行货币互换协议。 (东方IC/图)

自2008年12月以来,中国央行已经跟28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签署了总额近3万亿元人民币的央行货币互换协议,但理想中的货币互换贸易模式,现实中依然面临诸多“看不见的门槛”。

协议“落地”难

本应为企业跨境贸易提供规避汇率风险服务的货币互换协议,却迟迟无法“落地”。

“自从卢布暴跌以来,我们在俄罗斯的订单基本上停止了。”广州某汽车电子产品出口企业董事长张女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随着卢布汇率的急跌,开始还能勉强用高价换取美元进口产品的俄罗斯客户,不久后便告诉她,由于政策限制购买美元,他们已经无法继续支付余下的订单货款。

就在这时,张女士获悉中俄续签了高达1500亿元人民币额度的央行货币互换协议,“这个政策对我们的俄罗斯客户实在太好了,我赶紧让他们去咨询当地银行”。

按张女士理解,如果俄罗斯客户可以通过货币互换跟中国企业进行人民币结算贸易,不但消除了卢布暴跌所带来的汇率风险,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也将进一步扩大。

但令她失望的是,“国内银行的流程太复杂,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没有精力去应付”。而据她所知,俄罗斯那边的互换交易流程更复杂,“客户也操作不了”。

为张女士带来希望和烦恼的中俄央行货币互换协议,只是近年来中国央行所签下的一系列大规模货币互换协议之一:据央行网站1月20日发布的声明显示,自2008年12月以来,中国央行已经跟香港、韩国、俄罗斯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签署了总额近3万亿元人民币的央行货币互换协议。其中仅在2014年新签和续签的货币互换金额即高达1.27万亿元人民币。

按照央行官方解释,通过货币互换协议支持,出口企业“可以在跨境贸易中获得以本国货币计价的货款,可以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并降低汇兑费用”。

在这一贸易模式下,张女士即可直接以人民币向对方报价并在发货后收到人民币货款;俄罗斯客户则可按货币互换协议汇率将人民币价格转换为卢布金额,并直接以卢布支付。

换句话说,货币互换协议变成了跨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转换器”,贸易双方无需再将本国货币兑换成美元以完成交易。

理论上,这一互换机制不仅避免了贸易双方在兑换美元时的汇率风险并降低了汇兑费用,而且在俄罗斯因欧美制裁而出现美元短缺时,更能够成为支撑双方直接以本国货币继续贸易的“货币桥梁”。

然而南方周末记者在实际采访中发现,这一理想中的货币互换贸易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却依然面临着诸多“看不见的门槛”。

“我们没有做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