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面对一个生命的消逝?

一个社会见不得半点血腥、阴暗,是这个社会心态扭曲了:政府不愿意面对,是担心媒体的放大效果;学校不愿意曝光,是唯恐声誉受损、影响招生;学生不愿意说话,是害怕学校和父母责难

◆回应“17岁的残酷青春”(4月17日 A6观察)
读了报道很是唏嘘,我想对逝者表达一下哀思。于是我登录福建武平实验中学的网站,却发现没有任何关于此案的痕迹,有的只是一片歌舞升平。我在想,我们就是这样面对一个生命的消逝吗,就当一切没有发生过?
武汉 杨知水 公司职员

本报记者何海宁回应:
谢谢杨知水读友来信。采访过程中,当地政府认为这则新闻会破坏招商引资环境,不宜外传。所以,除了口头相传之外,当地几乎未见有任何形式的记录。
我想起4月18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一周年,校方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追悼32名遇难者。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正视这起武平命案呢?它综合了多种非正常因素,理应受到社会的悼念和反思。
一个社会见不得半点血腥、阴暗,是这个社会心态扭曲了:政府不愿意面对,是担心媒体的放大效果;学校不愿意曝光,是唯恐声誉受损、影响招生;学生不愿意说话,是害怕学校和父母责难。政府和学校都承担了“无限责任”,而无法正视弱小生命的消逝。
当然,生命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最后的悼念,更应在他的成长中。可惜的是,这同样被扭曲了。如果他的价值仅表现在附加值上,如家长眼中的名牌大学、学校眼中的升学率,那么,这场悲剧是不可能避免的。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