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靠的是‘学长经济学’”教育特区里的淘金者

“感觉一个时代就此结束了。”上海某教育机构CEO郑文丞在个人主页上写下的这句话,如今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姚忆江 助理编辑 刘雨桦 实习生 李思文

2013年4月6日,考生在上海交大自主招生复试考场外等待面试。培训机构速成的神话,吸引了大量渴望逆袭的学生,面试前的培训也空前火爆。 (CFP/图)

“感觉一个时代就此结束了。”

上海某教育机构CEO郑文丞在个人主页上写下的这句话,如今成为现实。

2015年3月5日,全国各高校自主招生简章发布,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推行9年的自主招生“特区”政策不见了。

“我校往年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不再继续。”上海交大招办主任郑益慧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就在去年,郑文丞还用“井喷”来形容自己的淘金领域。2014年3月的一个周六清晨,某教育机构出现了独特的景观:办公室外的走廊上,学生家长们揣着钞票排起了长队。一天前,他们的孩子通过了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笔试。面试会在一周后举行,考生们趁着仅有的周末参加3680元一天的“冲刺班”。

课程从早上八点持续到晚上八点,学员们的午餐是满满两推车的薯条汉堡,机构订的这笔外卖花费五千多元。他们并不担心,因为学员们坐在这里每一分钟,都意味着机构有近千元学费入账。

课程内容包括自我介绍包装、简历梳理、问答技巧和自主招生“全真模拟面试”。如果考生未被录取,机构全额退款。

这是一场双赢的游戏。

2014年,该机构的556名学员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进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占两校在沪自招总人数的42%。与此同时,这家机构的盈利再创新高。

每年3月,原本是全国各高校举行自主招生考试的时间,民间称之为“小高考”。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渴望在这块战场杀出重围,决胜于高考之前。

“高校的自主招生出题没规律,加之录取人数比例小,中学无法组织复习。”华南师大附中原校长吴颖民认为,教育机构由此嗅到商机,竞相追逐“小高考”培训市场。

2014年12月18日,教育部负责人向媒体明确表示,三大自主招生笔试联盟取消,自主招生考试推迟到高考后的两周内进行。改革新政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高考。

对郑文丞专营了四年的红火生意来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他敏锐地感觉到,这场淘金盛宴即将结束。

教育特区下的蛋

“自主招生已经成为高校的掐尖大战,联盟不过是抢生源的幌子。”

“行不通,我都摸索三年了。”

2010年5月,得知大三学生郑文丞和钱卓群开始自主招生培训的创业,复旦校友梁晓民甩了这样一句话。

当时自主招生对高中生的吸引力有限。2010年,全国80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各自为政,四处奔波的考生即便通过了笔试面试,也只能获得该校5-20分的降分录取优惠。在争分夺秒的高三复习阶段,分散太多精力参加自主招生并不划算。

“教育机构没有精力研究每个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不可能为80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