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摘(20150528)

沈崇案,是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不过对于沈崇后来的下落,知情人多为之讳,毕竟牵涉到个人隐私。这种局面,一直到2012年,方由香港许礼平先生打破。

责任编辑:刘小磊

沈崇的下落

沈崇案,是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不过对于沈崇后来的下落,知情人多为之讳,毕竟牵涉到个人隐私。这种局面,一直到2012年,方由香港许礼平先生打破。许先生与北京很多文化老人相熟,早就听闻沈崇在案件发生后改名沈竣,后来嫁给了著名漫画家丁聪。但没人敢于造次,当面与沈崇核实这件事。机缘巧合,许先生收藏了沈崇一份亲笔书写的自白书,还有当年北京大学为沈崇案聘请法律顾问的感谢函等材料,于是经熟人介绍,约沈竣吃饭,席间拿出材料,向沈竣摊牌。他在文章中写道,沈竣看到材料,双眼略显湿润,面色为之一变,神情凝重而镇静,压低嗓门说:“哪里搞来的?给我的吗?”终于确认了真身。许礼平先生的文章原先发表在香港,现已收入其文集《旧日风云》(北京三联,2015)。

 

跨界专家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引发了政治动荡,也震撼了世界。对赫鲁晓夫这个报告的批评,一直不断,但像美国学者格雷弗·弗那样激烈的恐怕还没有过,他在《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与赫鲁晓夫的谎言》(马维先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一书中认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61项指责,除了有一项有些问题外,其余都是谎言。用作者的原话说是:“秘密报告中所有直接‘揭露’斯大林或贝利亚的论据,竟然没有一个与事实相符。……整个秘密报告全是由形形色色歪曲的事实编织而成。”格雷弗·弗197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新泽西的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教授中世纪英国文学。

岑仲勉辞职

岑仲勉本来是位自学成材的业余学者,前半辈子正儿八经的工作,是小职员,也当过中学老师,陈垣很赏识他的文章,1937年推荐他到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担任研究员,这时,岑仲勉已经51岁了。在史语所过了11年安稳日子后,突然辞职。据说,岑仲勉喜用对音的办法,研究上古史,傅斯年大概认为此非岑仲勉之所长,在没有受过语言训练的情况下,这种方法用起来也不太靠谱,所以多次要求岑仲勉扬长避短,专注研究中古史,两人因此发生矛盾,最后岑只有“卷铺盖”(季羡林语)离所。复按今年出版的《傅斯年遗札》(社科文献出版社),上述说法大体不差。近年中华书局徐俊先生就此写过文章,以为季先生的回忆中有些细节不太准确,我的感觉是,具体时间可能会记错,但起因大体就是如此。徐先生引用了傅斯年的几封信,尤其是1948年7月5日的一封,以为传说中的傅岑矛盾和离所风波,与两人通信中的“谦怀与温文,真不啻河汉云泥”,但他没有引用这封信中的一句话:“今以一科上之不同,遂各行其是,亦事之无可奈何,望先生不以此事为怀。”想来应该是岑仲勉提出辞职,傅斯年略作解释,重点还是对音研究的问题。岑仲勉这时已62岁,傅斯年的措辞很客气,但并未透露丝毫挽留之意。

一篇论文的再版稿费

王绍光主编的《选主批判:对西方民主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收集了一批西方学者反思当今的“选举式民主”的文章,认为这种在“多党之间进行的自由的竞争性选举”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出路在哪里?编者认为可能是像雅典城邦那样:通过“抽签”的方式来遴选官员。集子里有位作者的态度稍有点儿游移,编者马上斥为“让人失望、言不及义”,这个办法行不行,这里就不议论了。有趣的是,这本书还透露了一些文章版权费用的情况:“本书共有12篇文章,29位作者,只有两篇需要付费,并且两位作者均帮我们减了负。M.H.汉森主动解囊帮我们支付了175英镑版权费中的100镑。K.霍布森则帮我们申请了半价优惠,将版权费降至96美元……其余文章均获得了作者的免费授权。”这种尊重著作权的态度,倒是蛮值得赞扬的。

网络编辑:佳凝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